28/06/2022
香港「山城」:在西營盤,有歐式建築、有點心小店、蒸籠匠人,在變幻中呈現無法取代的人文精神、生活氣息
開了選物店之後,許多人問,辦公室本來在沙田的我們,又為何會來到西營盤?除了之前提及過的巧合和緣份,更是察覺到西營盤有新舊融合得剛好的個性,於是找了找過個社區的的故事,發現和我們開始HINT.的初衷很相近。
一「目」了然的博物館
提及山城,不得不提及它的故事,在香港開埠初期,從港島西北部登陸的英軍在此地建營房,當時它被名為「西營房」(Western Encampment)。及後太平天國之亂,大量內地難民逃亡,於是港英政府把軍營改為市鎮,供他們居住。因此,它是我城最早發展的華人小社區。
西營盤的街巷排列甚具特色,街道整齊排列呈「目」字型,名稱也非常獨特。正中央的街道為「正街」橫街就以最簡單直接的數字命名,分別名為「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以後「第三街」後的「高街」。有趣的是走在山城的街巷,滿眼盡是歷史痕跡,除了眾所皆知的高街鬼屋外,還有仿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救恩堂、近百年歷史的第二街公共浴室、愛德華建築風格的舊贊育醫院(現為西區社區中心)、設計呈簡約風的西約方便所(現為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等等,縱使我們無法回到遙遠的年代,我們還是能透過觸碰古老的建築物,去想像及認識我們自身的歷史。
庶民的點心
西營盤可說是整個香港的縮影,一方面帶著古老的殖民地氣息,另一方面,與中上環相比,它一直都處於緩慢的發展狀態,讓它能保持著濃厚的庶民韻味。
但是,2015年港鐵通車後,令西營盤忽然升價十倍,很多小店在承受加租的壓力下,無法經營。所幸的是小社區至今仍有不少店舖仍然屹立不倒。叁去壹點心粉麵飯就是其中之一,位於斜路上的叁去壹已經四十多歲,它是一間舊式小茶樓,白底紅字的招牌經過歲月的無情洗禮早已褪色不少,然而,師傅對於手作點心的堅持沒有因此而淡化,直到今天,師傅仍然每天清晨三時作好準備,五時開舖,為街坊提供熱騰騰的點心。
如今的社會,一切都來得容易,擁有龐大的資源的大集團,只須中央廠房即能為大眾提供琳瑯滿目的美食,可是,像叁去壹這般食店卻是得來不易,客人吃的不僅是果腹,而是背後的職人精神以及人文情懷。
蒸籠的匠人精神
提及點心,不得不提及盛載它們的蒸籠,有趣的是叁去壹使用的蒸籠是德昌森記蒸籠出品。
德昌森記扎根在山城六十多年,它是香港碩果僅存的以手工製作蒸籠的店子。在舉目都是酒樓、茶室、茶居的年代,即使是「蓮香」、「陸羽」這些老字號,所選用的蒸籠皆是出自德昌森記手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工業起飛,由於不銹鋼蒸籠出的出現,德昌森記曾面臨被淘汰的危機,幸好以竹來製作的蒸籠,擁有很強的吸水性與疏氣性,它的特性與功能前者並不能取而代之。製成蒸籠後,師傅不會捨棄剩餘的竹頭竹尾,而是利用巧手,把它製作成傳統的竹筷子竹挑、竹架、蒸蓆等。這不正是我常常提及的匠人精神嗎?
雖然香港是中西合璧之地這說法早已變得陳腔濫調,論調可陳腐、可沒靈魂,但是城市裏的人事物卻是活生生的,透過交流、體驗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氣息。HINT.的選址在西營盤,於我來說,也許是個很好的起步,如何在變幻無常的現世,繼續學習以及傳承無法被取代的人文精神。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