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5/01/2017

《我想回家,吃年夜飯》以愛書寫失智症事件簿

書名:我想回家,吃年夜飯

作者:楊淵韓

出版:大塊文化

 

  新年除了帶來對未來的展望,新年也象徵著「去舊」的意義。唯獨是我們最怕失去記憶,失去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失智,是老之將至需面對的問題,也是全球老齡化帶來的全球性現象。

 

  《我想回家,吃年夜飯》是用愛和關懷書寫的失智症事件簿,書中以感人故事帶出失智者的需要,坊間對失智症的誤解,和最新的醫學研究。作者是台灣醫學博士,研究阿茲海默失智症的腦神經專家,學習覺性科學禪修。

 

  書中個案都是真實故事。失智者也有老來無依的徬徨失據,一位老伯,因在家縱火而被子女送往安養院,卻因子女不讓他回家吃年夜飯而老淚縱橫。他想一家人團年守歲的願望,至死也無法達成。

 

  一些輕至中度的失智者,他們縱使有親人照顧,但按捺不住,在女兒替自己洗澡時對她毛手毛腳,由此帶出醫學研究上甚少顧及失智病人的性需要。

 

  傳統觀念是有病便要積極治療,但對未期失智病患者來說,他們已喪失自理和自主看能力,治療可能令他們痛不欲生。這叫人反思到,就算是我們平常人,也有需要為自己的餘生作規劃,如何「一路好走」作打算。

 

  另一個個案,是兒子強行帶母親去作失會症鑑定,為的是說服新婚妻母親的嘮叨煩氣,是失智的病徵。但作者指出,句人不應欲失智症來合理化一些老人家的言行。坦誠才是親人間相處之道。

 

  失智者身上也能看到人性光輝。有位八旬婆婆領著兩位懷疑有失智症狀80、90歲的老者去看醫師,她們都是互助取暖的獨居老人。

 

  醫學上,對失智症並非束手無策,如憂鬱而來的輕度認知障礙症,屬偽失智患者。有些不是真屬於早期的失智症病患,卻因記憶不好便被斷為失智症,是對家人和病者不負責任的行為。而輕度認知功能缺損病人,每年有10%至15%會演變成失智症,5年後當中七至八成會成為失智患者,因此早點檢測出來,可早作治療和預防。

 

  另一方面,作者鼓勵病者勇於面對自己的疾病,家人和輕度失智病人溝通時,要注意他們的尊嚴,書中提供照顧病人的溝通技巧,如指示指引東西盡最實際化,避免使用疑問或有壓力的語氣等。中重度失智病患的環境安全,病者異常行為的處理等。

 

  作者書末提倡藉禪修來自我放鬆調整身心靈,醫學研究指長期禪修者的大腦皮質較厚,神經細胞較發達,能改善情緒、記憶及專注力。此外,保持內心的定與靜,有和諧安穏的生活環境,明白失智只是人生歷程,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才最重要。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You May Also Like
#文學 #Reading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