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01/05/2014

聖女瑪大利肋

聖女瑪大利肋Sainte Marie-Madeleine

椴木雕塑 高1.77米 寬:0.44米 深:0.43米

雕塑家:艾哈德(1470-1540)Gregor Erhart

1902年改進羅浮宮 德農翼中間夾層C室6號窗

 

  我一般帶團很少經過這尊雕塑,有的話,是參觀接近結束時,參觀過這部分後就直到出口,回到大金字塔下,將客人交回領隊。很奇怪,大家應該有點累,但在這尊長髮裸女木雕塑前,許多客人都想逗留長點時間,想細心欣賞。究竟吸引人的地方在哪?有一次有位團友說,她像個蒙古姑娘,很漂亮。對,眼幼細真有亞洲人的味道,但她是金髮的。我喜歡她的臉蛋上的酒窩。她是誰?

 

 

 

 

  聖經路加福音第七章三十七節有這一段文字:「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到說耶穌在法利賽人家中坐席,就帶一玉瓶香液,來站在他背後,靠近他的腳哭了起來,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親他的腳,然後抹上香液。」路加沒有點明姓名,在傳說中的罪婦就是雕塑顯示的聖女瑪大利肋。自一世以來的傳說,更加料說她就是那位被耶穌驅除七魔的罪婦,還有是站在十字架旁和抹耶穌遺體的同一女人。最重要的是在耶穌復活後第一個接觸到的凡人就是她;當時她想摸耶穌,但他說,不要撫摸我,我還未到天父那裏。總之,關係密切。

 

 

  自八世紀以來,聖女瑪大利肋很流行,她代表著改邪歸正的可能。她代表隱修默觀生活的方向,本篤會很喜歡尊奉這位聖女。但這尊塑像是在放在德國一間道明會修院教堂的,原先是掛起來,兩邊各有三個天神,後來才放落地上,六個天神取消了。跟人差不多大小的裸體女性塑像吊在教堂中,想想這情景,不能不用「震撼」來形容。中世紀的傳說說瑪大利肋在耶穌死後她到法國南部一個山洞隱居,不吃不穿,唯一靠長而濃密的頭髮遮掩身體。如果這雕塑不是冠上聖女瑪大利肋的名字,肯定屬禁止展出的東西。

 

  訂造這塑像的修會是道明我會,香港玫瑰崗書院就是這修會辦的學校,會士雖不過隱修院或生活,他們主要負責講道工作,會院是群修的地方。想想,他們都是獨身的,面對這樣肉感的雕塑不知有甚麼反應。要承認,經過藝術加工,這種肉感是屬於超然神聖的領域,絕不庸俗。

 

  雕塑家艾哈德的資料不多,首次有關於他的文獻是1494年。一般估計,這尊塑像是在1502年前後完成。他的獨特處是巧妙扭合運用傳統中世紀歌德式及文藝復興所倡導的新形式。面容的那種靜穆與許多中世紀雕塑雷同,但扭曲身軀的造型則是文藝復興的新形式。他不落斧痕地將歌德式的規範打破,表現出旋律感,整件作品基本上是用同一樹幹雕成,除了手及托底部分是分開局部完成。雕像原先是有多色彩的,髮用金色象徵她是聖女。聖女瑪大利肋的故事最明顯符號是她用頭髮抹耶穌的腳,從後面看,雕得有波浪起伏的髮型,非常細緻的工藝,她的表情,出神地想到別的地方去,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說有點接近性愛中的神迷狀態。

 

 

  中世紀過分強調罪及否定人間世情。而這具作品卻大膽地肯定人的七情六慾。可以看到,在西方,新舊時代在交替,中世紀藝術符號走向式微的年代。不久,1515年,馬丁路德反對羅馬中央的改革運動席捲整個歐洲,北方尤甚,這所修院肯定受到衝擊不少,終於,這具聖女瑪大利肋流入藝術市場,1902年,羅浮宮購入收藏。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Art & Culture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傾力救市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