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0 10:00:00
【社創•社區4.0】社區體驗培訓 了解社群生活需要
在51隊「社創‧社區4.0」比賽隊伍當中,過半數都不是來自九龍城區的學校,對於這些就讀於港島及新界區的同學而言,他們對九龍城的認識不算深入。除了九龍寨城的故事外,最有印象的就是當區的大型基建,包括啟德機場及沙中線等。
其實用心分析一下九龍城區的人口特徵,我們會了解更多。
根據社會福利署統計數字,現時九龍城區的安老院舍數目達93間,於全港十八區當中排行第一。2016中期人口普查數據亦顯示,居於九龍城區劏房住戶多達9,000戶,於十八區當中排行第三。至於區內的少數族裔人士則有42,450人,於十八區中排行第四。
就著九龍城區不同社群的特點,大會連繫了區內多個社區組織協助舉辦不同的社區培訓體驗,除了令同學認識區內不同社群的生活實況外,更希望讓同學與居民有更多的交流機會,了解他們面對生活的各種需要,從而訂立具實效的社創點子。
與街坊走遍九龍城區 探討生活問題
早前來自香港明愛九龍社區中心的街坊導賞員,帶領同學遊走土瓜灣十三街,今次另一部份的同學就到訪救世軍九龍城家庭支援中心和香港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與一群街坊一起探討社區問題,了解他們日常生活的需要以及收集他們對改善社區的意見。
街坊們跟同學分享,他們住在九龍城區數十年,衣、食、住、行一應俱全,出入不同地區也很方便;不過區內交通則因近年多了旅行團到訪而變成他們生活上的一大問題。有老街坊向同學表示︰「土瓜灣區內的泊車設施不算多,最近幾年因為旅行團的關係,街上多了很多藥房、金舖、朱古力店。很多旅遊巴及其他車輛更會因貪方便接載遊客而隨便泊在路邊,我橫過馬路時都感到十分危險,因為大車擋著視線,看不清後方車輛的距離。」
除了交通問題,亦有街坊向同學表示區內沒有太多大型的場地供他們購物,或進行活動。「我們住在土瓜灣,雖然是十分方便,有很多小店可以提供日常生活所需,但它們都分散於街上不同角落,如果將來有一幢商場可以把店舖集中在一起就更好了。」當同學問到街坊平常會在哪裏舉辦活動,他們表示會用附近的社區中心,或者是較大型的公園。「但現時很多人都會使用公園,那裏有很多噪音,所以當我們想在土瓜灣找一處可給自己和朋友一起活動的空間,其實選擇不多。」
救世軍九龍城家庭支援中心導賞員
帶領同學深入探索土瓜灣區
香港聖公會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長者大使
與同學討論社區問題
與街坊遊走 認識居民心目中的「讚」
聽完街坊分享生活問題,那麼九龍城舊社區當中又有沒有一些值得同學們借鏡的設計呢?來自東華三院黃祖棠長者地區中心的一班街坊導賞員,則帶領同學進入逾四十五年樓齡的何文田愛民邨視察,當中「雙塔型」公屋是這條屋邨的設計特色,樓宇中央設有天井,這個設計能夠幫助單位之間的對流通風。聽完街坊講解後,同學跟我們分享,他們對於舊式公共屋邨了解更多,特別是屋邨裏面有不少以人為本的設計,值得他們在準備社創建議書時多加參考。
東華三院黃祖棠長者地區中心的街坊導賞員
向同學介紹愛民邨的建築特色
少數族裔居民回饋社區 促進文化共融
要深入了解九龍城區的劏房住戶及少數族裔居民的生活,我們特別請來九龍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女士(Alice)親自帶隊。Alice更介紹了社會房屋計劃如何協助劏房住戶得到更佳的居住環境。當中已停辦的樂善堂小學,其校舍將改建及翻新作過渡性社會房屋,照顧更多基層家庭的住屋需要。
Alice亦帶領同學到訪他們旗下的少數族裔支援服務中心,與少數族裔居民進行交流。兩位居港超過二十年的泰裔女士跟同學分享在香港與以前在泰國生活的分別︰雖然在香港居住的空間較家鄉為小,但香港生活十分方便,工作機會也多,加上她們與區內的居民已經非常熟稔,像一家人一樣,所以她們很喜歡住在香港、住在九龍城。而且社區中心會幫助像她們一樣的少數族裔人士適應在香港的生活,透過語言、技能等不同類型培訓,令他們生活及就業能力得到提升。他們亦會將學習所得回饋社會,包括協助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促進社區內的文化共融。這些細緻的分享令同學獲益良多,他們了解到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士,亦可貢獻自己一分力,共同建設更美好的九龍城。另外,在解決社區問題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同持份者的需要,這樣才是一個好的社創解難方案。
九龍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女士(Alice)(左一)
向同學講解九龍城區居民生活現況
培訓完結前,兩位泰裔女士更邀請同學們出席四月於九龍城舉辦的潑水節慶典。原來潑水節是泰國人的新年,是泰國人最重視的節日。潑水到別人身上這個方式代表向他人送上祝福。希望各位屆時可以來到九龍城街頭,一起體驗九龍城社群的多元文化外,亦一起接受來自九龍城居民的熱情祝福。
【你點睇?】2024年國際外交上,誰是最大贏家?誰是最大輸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