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3 08:00:00

就業融合 非社企唯一出路

  「社企不是要人幫,是要自力更生。」月初舉行的「2015社企民間高峰會」上,籌備委員會主席李正儀如是說。

 

長者雖不諳設計,但有時從門外漢角度及憑藉人生經驗,在互動中能為設計師提出能改善社會問題的建議。(受訪者提供圖片)

 

  弱勢人士靠社企賦權的觀念已經過時,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社會設計工作室就設有「老嘢設計會」,招募了400多個「老嘢」會員,跟設計學生一同思想和重構設計在社會上的功用。總監李欣琪認為,應「思考設計可以為社會做甚麼」,如此就已經是一種設計創新。

 

思考設計 可為社會做甚麼

 

  社企界很喜歡用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一詞,意指由社企用創新方法(如惜食堂)、創新產品(如平安鐘)、創新渠道(如工匠灣)去體現社會價值。

 

  不過,社會創新也可以「各司其職」、由各行各業甚至是弱勢人士本身,憑藉自身專業和經驗去面向及解決社會問題。像知專社會設計工作室設有「老嘢設計會」,招募了400多個「老嘢」會員,跟HKDI的設計學生一同思想和重構設計在社會上的功用。

 

  根據《社企指南2015》,香港共有527個社企項目,比2014年的457個,增幅超過1成半;按2014年數據,457個社企項目中,有8成3針對「就業融合」,主要是社會企業透過聘請老人、傷健或智障人士以至釋囚等,讓這些社會上弱勢社群重新融入社會,在職場上展示自己的能力。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峰會上指,「社企兼顧到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是社會邁向成熟的標誌。」又在財政預算案中,將「社企」跟「初創企業」、「文化創意」產業並列,以彰顯其「企業」地位。

 

  不過,社會融合不一定單靠「社企」,方法也不止「就業融合」一條出路。高峰會主題「再思重構」,便倡議:1.(企業)重新定位。2. 民商官學跨界共同探究社會創新方法。最終做到社(會)企(業)雙贏。

 

學生與長者 構思墳場設計

 

  如「老嘢設計會」走的便是另一條創新路。李欣琪在高峰會上表示:「知專有7,000個設計學生,這是一個很大的社區,可以將設計重新思想一遍。」她堅持不用「社會創新」一詞,因為她堅信「design for innovation」。工作室於2013年成立,第一個範疇就是老化(aging)。

 

  「老人家最有社會經驗。」她希望重新思考設計可以為社會做甚麼。例如用設計去思考一個新的方法,這方法又如何在香港發生:「『Aging』是否真的很可怕?能否『aging well』和『aging together』?『anti-aging』是否唯一出路?能否『welcome aging』感受生命的改變?」

 

  推進一步,在校園內展示3副棺材,問學生知否棺材用哪種木製成、死後會接觸到哪些服務等;又設工作坊,由學生和長者共同構思未來墳場設計,「老人家不怕死,參觀過墳場,又參加過很多殯儀相關的事情,亦想知自己死後如何。而我的學生卻是17、18歲的小伙子,他們可聽專家(老人家)怎麼說。」

 

  「老嘢」之名的由來,是因為「老人家自己常說『我們這班老嘢咩都不識』。」設計師亦需拋下心魔,不要以為老人一定要人幫,要別人「empower」(賦權),「其實他們經驗夠,可能叻過你。」他們需要的只是「enabling」(幫助)。

 

前衞長者提議 骨灰變鑽石

 

 「Diamond Pod」,讓設計師和兩代人一起討論「紀念鑽」安排。(受訪者提供圖片)

 

  長者不止充滿智慧,思想甚至比年輕人前衞。曾有長者於「老嘢設計會」中提出將骨灰變成鑽石,認為既環保又方便,「曾有老人家想將骨灰變成兩對耳環,但女兒卻不想要。

 

  老人家因而感到很心疼,不明為何年輕人會不接納。」根據兩代人的矛盾,師生們又設計出「Diamond Pod」,「牽涉到長者(dying supplier)、女兒(life receiver)和設計師,因此設計耳環時要考慮到女兒的意念。」三方就在「Diamond Pod」內討論問題,「有女生想疼愛的婆婆過身後(骨灰)變成鑽石,但不想見到它。設計師於是計劃將該鑽石放進一盞燈內,讓婆婆在死後可藉燈光圍繞孫女。」

 

摘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