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9 00:00:00
DiD社會營銷 贏在與企業共建品牌
講到社會營銷,不能不提純利逾1成的「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 DiD),每年新蹺不斷,更成為企業HR夥伴。
三人的手語意即對話體驗(左)甘淑儀、(中)朱月如、(右)黃范之穎。
曾幾何時,社企是蝕錢的同義詞。社企教頭、豐盛社企學會主席紀治興說:「06年政府走來同我講:社企被標籤為『社企綜援』。」因當時的社企拿政府資助去搞活動,幾乎「蝕硬」。
運作已3年的DiD漂亮地打破這個局面。2010年7月,是他們創立以來首個錄得收支平衡的月份,其後扭虧為盈,赤字不復見。最近品牌重塑為「對話體驗」(Dialogue Experience),以期盛載更多體驗,當中包括2011年創辦的「無聲體驗」。CEO彭桓基說:「未來還有更多體驗計劃,包括劇場、健身、餐飲等。」令人充滿期待。
秘笈1:平衡社會效益與盈利
彭桓基(右)表示:「早前新加坡開股票交易所,邀請我們參加,但為怕持份者太多,難以平衡社會效益與企業盈利,故此我們婉拒了。」
回想2009年,謝家駒博士和張瑞霖兩人「大想頭」地將「Dialogue in the Dark」的概念,以授權經營模式帶進香港,並註冊成立公司。聽說起步艱難,莊陳有與兩人逐家逐戶向企業拍門介紹,由首年蝕住做,到2013年3月31日錄得1,600萬營收,逾10%為純利。這樣還不止,聽說香港還是全球特許經營做得最成功的地方。
成功並非必然,尤其是社企。彭桓基推測:「有兩個極端,做得太似NGO,或者太專注賺錢,都易招失敗。」香港能夠成功,正因成功平衡到社會效益與盈利,不過他苦笑:「我們賺錢時亦會被批評不似社企。」
黑暗中對話(香港)有限公司由早期2位股東、資本投資僅576萬元,發展到今年10月擁約20位股東、資本投資接近1,200萬元。大家都是本著為社會做事的心:收入最少要撥1/3捐予「黑暗中對話基金會」,作慈善用途。若有錢賺,所有股東不可分超過1/3利潤。
秘笈2:源源新蹺誘企業合作
2010年1月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在美孚開業,隨即被著名旅遊點評網TripAdvisor將其列為香港「必去」、「必看」之處。此後行銷新蹺源源不絕:暗中作樂聲演會、暗中夜宴、無聲夜宴、特別版「聖誕老人村」,總參加人數逾20萬人,成功走入社會。
暗中生日會:2010年試推,2011年舉辦逾70場,平均每月5至6場,逾800人參加,帶來年度總營業額17多萬元。
黑暗中對話工作坊:2009年試推,至今共舉辦逾1,000場,參加者逾2.5萬人。
正如彭桓基說:「我們絕不想框死自己是社企,最重要是走進社會。其中一項贏的是Co-branding。」現任黑暗中對話體驗館總經理朱月如便是參與贊助「暗中作樂」、體驗過工作坊後,由CSL跳槽過來幫手的。而「對話體驗‧無聲」創辦人屈紫薇,也是由音樂會義工開始,訓身做社企,更說:「第一次與聾人坐低開會,大開眼界。」還有CSL、星巴克都成社會效益的締造者與企業贏家。
秘笈3:善用人脈廣開生意眼
2012年11月,彭桓基與視障導師Alex赴國際年度會議,Alex問:「體驗館作為一個旅遊景點,為甚麼沒有紀念品賣?」遂自動請纓構思成立Merchandizing Team(生意團隊)。彭桓基提出了3個條件:1.Business Viable(有生意發展空間);2.有社會效益,即對社會有正面影響;3.能吸納機構以外的合作夥伴及客戶。
他說Alex現已晉身老闆級,提供T恤、雨傘等多種紀念品,較多人問津的禮品如聖誕卡,就被他聰明地賣到海外。「上次去會議,Alex就把握時機賣東西。」
其他新開發的生意包括:12月初推「深『黑』聖誕」體驗;聖誕推黑盒劇場,在全黑的小劇場環境中與觀眾大玩互動;並夥昂坪360推出首個結合大自然感官探索的企業培訓工作坊。
(記者:梁穎勤)
摘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