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 09:57:22
【活到老做到老】讓「退休制度」退休
傳統的觀念認為人到65歲就不再有生產力,人生開始走下坡,應該退休頤養天年。但是,為甚麼65歲就要退休呢?
德國的「鐵血首相」卑斯麥
德國是最早建立養老制度的國家。在農業社會,工作是一輩子的事情,能做多久就做多久。養兒防老是古人的智慧,老了就把養老的責任交給下一代。19世紀是一個動盪的世紀。歐洲工業生產蓬勃,大量農夫遷往城市工作,然而勞工缺乏法律的保障,生活艱苦,社會衝突不停發生,令到社會主義勢力逐漸擴張。為抗衡當時冒起的社會主義和維持穩定,德國的「鐵血首相」卑斯麥(Otto Von Bismarck) 在1889年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養老保險制度,定下70歲為退休年齡。當時有人問政府為何這麼大方,卑斯麥回答說:「反正沒甚麼人能活到那個歲數。」他說的沒錯,那時德國人的平均壽命是45歲。直到1916年,即卑斯麥死後18年,退休年齡才下調至65歲。這一模式不僅是德國社會的穩定基石,也成為不少工業國家效仿的典範。
事實上,全世界的人均壽命在1900年只有30多歲,富裕國家也不超過50歲。難怪中國人説:「人生七十古來稀。」在1908年,英國定下70歲的窮人可領取5仙令, 但能活過50歲的人少之又少。同樣地,美國在1935年成立社會保障制度時,以65歲為退休年齡,但當時的人均壽命才不過62歲,能夠享用此福利的人非常有限。美國從1929 至 1933 年經歷經濟大蕭條,數以百萬計美國老人的生活水平低於貧窮線下。為紓緩當時的困境,羅斯福總統於 1935 年簽署社會安全法,允諾發給年滿 65 歲的老人每月 200 美元的老年年金。 八十多年來,美國人都奉65歲為標準退休年齡。
然而,這一規則在近數十年發生了重大變化。在人口結構老化、生育率下降、養老金超出財政預算等原因下,德國引以自豪的卑斯麥模式正受到嚴峻考驗。進入廿一世紀,人均壽命不只延長了,健康狀況也大大提升,把65歲以上的人界定為長者,结束工作生涯,已不合時宜。近年來,歐洲各國相繼進行了退休體制的改革,逐步延長退休年齡。德國政府已計劃最遲於2029年時把退休年齡由65歲推遲至67歲,但德國央行德意志聯邦銀行在計算後表示,退休年齡還得再推遲兩歲,到69歲。
時至今日,我們又逐步走回前卑斯麥時代:沒有正式的退休年齡。無論是為理想還是為生計,不少年長人士都希望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不少專家學者還提倡順應廿一世紀的大趨勢,「讓退休制度退休」。大家要做好準備,令這個重大改變可以往積極方面發展。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