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9
港人北上發展 注意法制銜接
大灣區成為近日熱門話題,國家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公布《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為在大灣區工作的港人提供新稅務安排,鼓勵港人北上發展。
杭州伸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夥人陳海生稱,香港人講規矩及法治,是北上發展的優勢之一。
已在杭州居住近15年的杭州伸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夥人陳海生表示:「大灣區的發展對香港來說是好事,融合發展下個地盆大了,機會更多。」但他同時表示,港人北上創業時,要注意內地合作夥伴的誠信,以及法律體系的銜接。
正向思考 機會由自己尋找
面對社會上出現對大灣區發展質疑的聲音,他指,「見到問題才是機會,所以看任何事都要從正向出發」,這種正向思考模式,可能與他的經歷有關。
陳海生80年代初由粵東移居香港,一個繁體字也不懂、一句廣東話也說不好,後來成功考入中大。1992年畢業後有機會到日本交流約半年,之後加入豐田,主要向內地銷售左軚車。然而好景不常,1995年政策有變,他面臨失業的危機,「豐田品牌好,但很視乎自己是否找到空間發展,不是等別人照顧,俾個位你坐。」
陳海生有大學同學的家族在內地設廠,需要入口木薯片。他主動提出,由豐田泰國的分公司在當地買入5,000噸木薯片,再賣給其同學的家族公司,由賣車變為賣木薯片,找到新定位。他成功加入了新部門,由做包裝材料至化工產品貿易,入口到內地。
到2000年,公司出現人事變動,他拿著公積金離職,正好遇上第一浪的互聯網發展,連網頁也不懂的陳海生,走到職業訓練局進修,又想過投資杭州的互聯網公司,最後返港進入傳統日本貿易公司,做LCD物料銷售,亦促成他的第一次創業,他在新職位中領悟到,在港做貿易生意,一定要做附加值大、物流成本低的產品。
陳海生強調,創業要成功,在於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做決定前要想清楚,出手就要快。」他2001年創業,做手機相關材料的貿易,一直經營至今。「任何新鮮事物出現,都是機會,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有威脅,但對好多人來說是機會。」
自身經歷 知識產權怎作價
成功創業後,他不忘投資。有舊同事看好鋰電池隔膜的前景,相信智能手機、電動車的前景,找來日本專家研發新技術,陳海生以天使投資者方式投資,友人決定到內地設廠。「當時最大問題是沒有上市公司參與,只是圍內朋友,在內地投了300畝地,要做兩條生產線需要2億元資金,我們幾個人只有不足5,000萬元。」最後引入大股東,朋友則以現金及技術作價2,000萬元,保持股東地位,亦參與生產及運作。
大灣區的發展,在陳海生眼中是香港「個地盤大咗」,他也打算回港,投入大灣區的機遇。
公司成立後,大股東與他朋友就原有技術的價值出現爭拗,最後其朋友無奈退股,而陳海生以純投資者身份,早前才把股份賣出,賺了幾倍,他笑言自己算好彩。「香港人在內地尋找合作夥伴,要留意知識產權如何作價。那時技術只作價2,000萬元,5、6年後公司被收購時價值已翻了幾番,技術是公司的DNA,應該很值錢。」他希望未來有機會成立國家層面的中港糾紛調解甚至仲裁機制。
他現時工作的杭州伸軒投資,2015年成立私募基金。
Source: 香港經濟日報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