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7-05-10

回歸20年 英語商機愈做愈旺

 

前教育署長余黎青萍:政府不重視英文

 

  前政府高官余黎青萍(見圖)曾任教育署署長,在任期間諮詢「教學語言政策」,即是一般稱之為「母語教學」,母語教學有沒有令學生英文水平下降,至今仍存有爭議,但余黎青萍多次強調,政策的原則和目的都不為推廣母語教學,只希望學生坐在課室不會因聽不懂英文而打盹,浪費學習時間。「教學語言政策的目的是令學生更容易、愉快地學習,在免費教育制度下,明顯地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在學習英文是有困難。」她說政策推行之後,要成為英文中學,學校需符合3個條件︰學生能力、教師質素和學校語境,與此同時,政府增撥了資源給學校加強英文科教學。

 

 

  曾在報章寫專欄及出書教英文的余黎青萍認為,現代社會改變,全世界的人慣用英文縮寫、符號來傳送信息,加上普通話及其他語言在全球更廣泛被使用,都構成英語不受重視的原因,但英文在全世界依然吃重,「很多網站是英文的。」在政府工作了超過40年,現為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校監的她仍不時接觸到政府發出的文件,她發現英文愈來愈不受官方重視,「政府及其他部門經常宣稱香港是國際城市,但過往政府對內對外的文件和演說均備有同等分量的中英文,需要時設有即時傳譯。近年,我已很少在會議、傳媒簡介會、立法會上聽到英語發言,政府培訓課程、會議都傾向以中文為主,只有少數英文的字詞或簡介提供,這與政府官方語言政府背道而馳,也有違鼓勵使用英文的說法。」她慨歎,現時提供資訊娛樂給非華人的媒體也減少,反映了現時香港人重視中文多於英文,「可能因為在社區、行政部門、委員會等的非華人成員減少,甚至已沒有非華人,另一個原因可能純粹貪方便、懶散,但基於官方語言政策方針,政府應該持續及均衡地用英語。」

 

英中=好學校?

 

  學校是大部分人學習英語的入門點,學生英語水平被指下降,教育政府、學校、師資等全部是矛頭所指。在家長們的心目中,早已將英文授課的學校定性為「好學校」,但在1998年之前,官方並沒有將資助中學以教學語言分類,直至1998年政府推行教學語言政策(Medium of Instruction, MOI),中學在過去3年,收取的中一學生中,有85%在小學接受評估時,屬於組別一及組別二,才合乎資格成為「英中」,最終全港只有114間合資格的英文中學,當年部分以英語授課的中學未能過關,結果被迫「落車」。

 

  直至2010年,時任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實施「教學語言微調政策」,將原本一刀切的「中中」、「英中」分類,改以中文班和英文班之分,以一班34人計算,只要有29人(即85%)屬於組別一及組別二,便可以開辦一班英文班,因此同一年級有分英文班和中文班,以不同語言授課,家長改以學校的英文班數目為選校指標,這亦是施敏文認為學校不會減少重視英語的原因,「學校都會想多收較好的學生,爭取開英文班。」

 

轉載自: 《iMONEY智富雜誌》

【你點睇】的士記分制將於周末生效,你認為該制度可否幫助的士提升服務質素?► 立即投票

更多行政人員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