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3-09-20

利比亞悲劇,從分裂說起

  屋漏兼逢年夜雨,利比亞這個國家已經四分五裂,現在再踫上暴風雨引發水霸崩堤,大洪水把該國東部德爾納沿地中海海岸一整個社區抹走,死傷上萬,這是近日最令人萬分心痛的新聞。在12年前的「阿拉伯之春」中,利比亞和敘利亞兩國分別陷入慘無人道的內戰,影響全球局勢,現在後者的動蕩稍歇,但前者早已分裂成東西兩邊政府,今次悲劇與分裂不無關係。

 

(AP)

 

  原來利比亞連一個像樣的天文台也沒有,內戰把不少基礎基設摧毁,其他能殘存的亦日久失修,水霸便是一例。本來有人建議先把天文台修好,但附近軍閥割據,衝突連年,誰夠胆走入險境進行維修工作?因此過去12年以來缺乏準確的天氣報告,更不用說預警了。當水災爆發,不少居民就站在天蒼蒼地茫茫的土地上求救,怎知東部政府沒有一部救援直升機徹走他們,眼巴巴看著他們給洪水衝走。

 

  人們開始懷念內戰前的利比亞。我的記億回到2011年的3月,當時利比亞開始動亂,我身在埃及開羅,與台灣來的女志工在她工作的機構辦事處裏閒聊,此時來了一名利比亞女孩,樣子清純,原來她是一位實習醫生,到開羅參加一個交流會議。

 

  我問她:「利比亞開始亂了,回家會有困難嗎?」女醫生反問我:「是嗎?我想沒問題吧!」她似乎不大清楚形勢,我不想嚇她,其實我只是從其他西方記者身上獲取有關利比亞的消息,他們告訴我,班加西已落入反對派武裝手中,邊境開放,一大批守在開羅的記者正準備結隊前往,邀請我加入。

 

  女醫生家在位於西邊的首都的黎波里,她說,首都居民一般有寬趟的家,至少有一架車代步,有不少家庭屋外停泊了好幾部汽車。當天氣炎熱時,連街道也懶洋洋的,他們愛留在家裏閒話家常。外界以為利比亞是伊斯蘭國家,對女性一定有諸多規範,但女醫生指著她自己,說:「看,我可以作世俗化打扮,自由當個女醫生……。」

 

  她說著、說著,當我提到政治問題,她總是一臉惘然。時間隨著我們的交談流逝。我已記不起大家怎樣說再見,可是我一直惦念著她,她能否再回家?

 

  到了2015年我在希臘雅典一個國際詩歌節,結識了一名利比亞詩人阿素爾,我好奇問阿素爾戰前的利比亞,他聳聳肩回說:「正常。雖然卡達菲是位殘酷獨裁者,但人民生活尚可,至少比現在好得多,現在我們甚麼都沒有了。卡達菲給女性不少權利。例如在大學,七成是女性,她們可自由選擇工作。」

 

  我指鈙利亞政府不讓人民在公眾地方談政治,阿素爾則表示,2011年內戰前的10年,社會其實逐步在開放,利比亞人在公眾場合經常議論時政。那我好奇了,人民為何要起義?阿素爾說,「阿拉伯之春」給了人民浪漫的想像,加上西方急於政權轉移,宗教部落派系受到挑撥,其實利比亞人還未為民主準備好,結果起義很快給騎劫。」

 

  「我不關心利比亞/就像不關心日本地震/我只關心利比亞難民船遇難/就像關心福島幸存者離鄉別井/我不關心利比亞/就像不關心日本的損失/我只關心哪個國家游行示威/就像關心日本核泄漏給世界造成的惶恐/我不關心利比亞/也不關心日本/我只關心我們自己/燃油又在漲價,海藻還能不能吃。」

 

  ------ 我不關心利比亞(利比亞詩歌)

 

  「哈囉」,2015年在突尼斯下塌的酒店,這句招呼語,就這樣令我認識了好幾名西方記者。每天早餐,大家都坐在庭園忙於寫稿,翻看資料。一位瘦削的金髮女記者托葦,她竟告訴我,她駐守在利比亞。其實,她家鄉在倫敦,去年應徵《利比亞先驅報》記者一職,之後便勇闖利比亞,還在首都的黎波里住下來。每天交談,她都告訴我很多有關利比亞超乎想像的故事。

 

  托葦說,利比亞四分五裂,群雄割據,的黎波里政府只能管治首都。每個地方對自己國家都有不同看法。以首都為例,當地居民不會稱──年那場群眾運動叫革命(revolution),他們叫起義 (uprising);也不會稱卡達菲為獨裁者,他們稱為前領導人 。可是,在其他地方便不一樣。


  事實上,利比亞人對部落的認同比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更強,因此卡達菲上台後以鐵腕統治企圖統一國家,又欲以伊斯蘭社會主義作為建國基礎。他雖然令利比亞擁有非洲最好的生活水準,最高識字率,全部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婦女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黑人還獲得了在整個北非和中東地區中最平等的地位,但他用人為親,對異己手段殘酷,始終逃不出家族式和部落式統治,而利比亞這個國名也只不過是「卡達菲上教私人領土」的代名詞。

 

  卡達菲在任期間一直搞泛阿拉伯聯盟或泛非聯盟,都失敗告終,無法凝聚民心,更何況在利比亞歷史上,分裂是常態,而且先後經歷了奧圖曼帝國和意大利殖民統治,內部一早存在矛盾。卡達菲雖以鐵腕壓住,可是最後敵不過08年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危機,一直和他不咬玄的美國自然趁你病取你命。

 

  在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卡達菲再度被熱論,因為希拉莉與卡達菲之死有密切關係。事實上,在2011年,時任總統奧巴馬當初原本反對軍事介入利比亞,但希拉莉想打,一直在背後推動,最後成功得呈,換言之,利比亞戰爭可謂是希拉莉的秘密戰爭。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曾在一次訪問時表示,在希拉莉被揭的電郵裏,已為這個事實提供了文證。他說,她派了她最喜歡的代理人悉尼.布魯門撒爾(Sidney Blumenthal)參與其事。在「維基解密」發表的33000封希拉莉電郵之中,有1700多封中唯一的題材,就是利比亞。侵略的原因不僅是利比亞有廉價石油。希拉莉相信幹掉卡達菲、推翻利比亞國家,是她可以用來為總統大選助選的政績。

 

  一場利比亞戰爭,造成了數以萬計的死亡,同時亦讓聖戰分子有了個重要基地。本來利比亞面對地中海,曾經是非洲這個瓶子的軟木塞,即使非洲多年內戰製造了不少問題,始終沒有大規模難民湧往歐洲,而過去的利比亞可算是扮演維護地中海秩序的角色。

 

  可是,現在除了製造大量難民,歐洲受衝擊之外,在北非地區的軍火流動也在非洲其他國家造成不穩,但是,利比亞國家本身已經失去控制出入境人員的能力。卡達菲生前曾這樣說:「這些歐洲人轟炸利比亞、企圖毀滅利比亞,以為自己在幹甚麼?沒有利比亞,洪水般的非洲移民和聖戰分子將會走進歐洲。」事情確實就是這樣發生了。

 

  既然如此,西方針對卡達非治下的利比亞原因何在?如果阿拉伯國家的主權,一個接一個被攻佔,帝國和殖民主義便會再次有機會顯露其猙獰面目。但當利比亞內戰影響到地區安全,國際各方組織過去努力斡旋,終在2020年推動東西敵對兩邊簽署了永久停火協議,結束內戰,但不表示解决矛盾,分裂仍然存在。

 

  自今次水災發生後,利比亞老百姓受夠了,高呼要統一,不要分裂。雖然東西兩邊政府本著人道主義就水災第一次通力合作,但那一邊願意放棄權力?團結,談何容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

更多容我世說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利比亞 #內戰 #卡達菲 #的黎波里 #希拉莉 #水災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