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2
本土與排外
友刊編輯出版了一本名為《我們是香港真本土》的新書,我是18個作者中的一員。書中基本上不談理論,主要是這18人說的一些故事。我沒有參與訂定書名,但知道書名會引起一些爭論,因為「本土」一詞不好定義。
《我們是香港真本土》
只能欣賞無從批評
所謂本土,可以包含多種意義。對自己成長的地方懷有感情,關愛此地的人物、歷史、一草一木,追念此處逝去的風情,珍惜與朋輩的友誼等,都可算是本土情懷,我們只能欣賞,沒有甚麼可批評的,這18名作者寫此書時,相信筆觸也是帶有此種憶想的。不同的人也許對本土另加定義,但我相信我們都很難把侵害港人利益的做法與香港本土掛上鈎。
甚麼思想甚麼做法會根本性地侵害港人的利益?假如我們是活在一個與世隔絕而又能自給自足的桃花源中,也許怎樣的排外思潮對我們的利益也不會有甚麼影響。但香港除了四面環海,有深水港,優越的地理位置與不錯的人才庫外,沒有甚麼天然資源,就算有,也不可能足夠支持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經濟。就算是地理位置、港口、人才,一旦香港與當今世上經濟增長動力最強的內地經濟隔離,也會立時變得無用武之地。
輕則會拖低港人收入
因此之故,假如把本土變成是排外或甚至是仇外(或仇內地)的藉口,那麼所謂「本土」也就立時變得自相矛盾,不能再視之為本土了,因為這正正是會把香港的經濟引向死亡的思潮,若它有影響的話,輕則會拖低港人的收入,重則會摧毀經濟。要知道,進出口貿易、金融服務業、旅遊業等等,正都是港人的核心技能,港人亦是靠著接通內地與世界而賺到外邊的錢養活自己。一旦不能在中國騰飛的經濟中分一杯羹,香港的經濟便立時陷入難以為繼的困局。
不過,我們又應注意,近年歐洲與美國等發達地區一樣出現了排外思潮。英國人陰差陽錯地脫了歐,美國人則選了位要在邊境建一堵牆的人當總統,法國、意大利、奧地利差點也弄出些法西斯極右排外的人做國家領導;由此可見,香港只是國際上排外思潮的一個特例。
但其實排外也只是席捲全球發達地區的民粹思潮的一種特徵而已,民粹主義者不但排外,而且不信任精英,更而喜歡散播仇恨言論,並把自己狹隘的思想當作是代表社會的民意。當今各國的有識之士,對此已深以為憂,認為這些民粹主義者雖口稱正義,但卻是對民主制度的最大破壞者。我們在香港,尤其是在某些網上媒體上的仇恨言論中可看到,西方知識界對這些人的批判並非無的放矢。
排外只會使問題更糟
除了一小部分極端分子與別有用心的政客外,大部分即使是把排外當作是本土的人都不見得是天生邪惡。他們的過火言論可能只是在反映他們的焦慮。在過去二三十年的全球化過程中,絕大部分的世界人口收入都有大幅度的增長,但在發達地區中,情況卻並不理想,相當大比例的人口收入停滯不前。這些人眼見較窮國家人民的收入追了上來,自己卻是原地踏步,甚至可察覺到本來只有自己能做到的工作,其他國家的人民已一樣可做到,而且別人要求的工資低得多,亦勤力得多。
此種情況不會怎麼改變,因此而排外更只會使問題更糟,收入更不會增加。面對境外人的競爭,最好的回應是自己更努力,找出自己的相對優勢,與人互補合作。但這前提是開放心靈,了解別人的進步及長處,從而使到自己知己知彼,變得更強大。
我在上述書中所寫的一章,提到了自己曾經歷過的一段新界歷史,當中可見香港的真正本土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本土與愛國情懷在精神上本應相通,在利益上同樣也是相輔相承。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