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3
對,香港也可以掂!
香港的大學畢業生起薪點近二十多年來停滯不前,增長極慢,但若是成績優異、面試時對答得體、工作態度正確及所懂專業為市場有需求的,卻大多可得筍工。不少僱主亦曾告訴我,有很多職位他們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中國在高新科技的產品已經有追趕歐美的勢頭,香港更應該把握機遇,開拓經濟動力。(新華社)
有人研究過美國的就業市場,發現起薪點與將來的薪水有密切的關係(當然不是百分百的必然關係),我不知道香港是否也是如此,但若果是,香港的在職專業人士的收入,恐怕也會長期保持頗大的差距,社會中的鴻溝繼續存在。怎樣才可使到更多的人能在事業上步步上升?
上周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追我去一個座談會當聽眾,我多年來一直忙碌,要自己當講者的座談會也大多推掉,一般沒有時間去聽別人的。但這次不同,主講者是前中大校長劉遵義教授,另外參與座談的是馮國經、黃友嘉、羅康瑞與陳繁昌等有識之士,都是認識多年的朋友,主題是Yes,Hong Kong Can!內容主要環繞著劉教授為香港團結基金所做有關香港經濟如何發展的研究。
港處戰略位置 掌握經濟機遇
報告及各人的發言中巨細無遺的展現了香港在金融、藝術、創新科技、國際專業服務等等領域上的成就與潛力,「一帶一路」可帶來的機遇等等,其中有一突出之處是香港地理位置所具備的戰略意義,若是機會掌握得好的話,香港經濟前途燦爛。
他們的觀點與判斷,我都十分同意,香港這地方位處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最強的中國大陸的旁邊,若懂得利用,的確發展無限,想窮都難。但我聽著聽著,卻不由大生感觸,按不住舉手發言,問曰:「你們的發展建議雖正確,可使走此路的人致富,但香港社會分化,你們愈發達,生活愈過得滋潤甜美,有另一批人卻會愈憤怒,如何可打造更共容的社會。」
羅康瑞最初以為我要提議派福利搞社會主義,當然不是這樣,派福利解決不了有些人因不懂,或不肯掌握或利用香港最大機遇所帶來的問題,這機遇當然是內地經濟的迅猛發展。有些從來不到內地,或多年不到內地,對內地經濟發展完全脫節;或是別有用心的人,最喜道聽塗說,把一些困難誇大,或是使用一些過時的資訊,而不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內地社會與經濟的變化,已經與他們誤己誤人的認知完全不一樣。使到社會更多的人能夠事業發展得更好,不能靠福利,而是靠營造一種氛圍,培養及發揮到港人所一直擁有的企業精神,懂得捕捉內地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全球化的視野一定要有,香港本身太小了,但在這世代,全球化的主要新內容卻是中國經濟的崛起。座談會的講者都是走遍世界的精英,對經濟與科技都十分熟悉,他們十分明白這道理。
中國高新科技 已成發展動力
部分港人對中國發展的資訊十分過時脫節,但世界其他地方的決策人與有識之士卻不見得會犯此錯誤。在過去幾個月,我讀過不少外國的科技專家對中國科技產品的最近評估,他們早已把北京與深圳看成是可與加州矽谷一爭長短的創新科技中心,這與中國從前只懂抄襲的形象已不可同日而語。
我最近在YouTube看到我母校一位教授Ellen McGrattan與我一位老師諾貝爾得主Ed Prescott合作的研究報告演說,其中引用了美國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數據,我看後倒也大吃一驚,原來在2014年,中國高科技產品附加值已佔有全球的27%、28%左右,與美國的不到30%非常接近,附加值是指在中國本土所創造的價值,例如蘋果手機的價值大部分不在中國創造,便不會計算在內。高科技產品是指航空設備、半導體、通訊產品等等。在1990年中國在這方面比美國落後了近35個百分點,現在則只差1個百分點,怪不得美國有腦之人都要想方設法搞清楚中國為何可成功並制定應變之道。此種思維才是美國人要保持優勢的態度。香港的年輕人懂不懂此道理?
轉載自: 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