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4
滬港通有何利弊
上周四李克強總理宣布「滬港直通車」股票買賣政策在半年後正式啟動,內地股民可買港股,總額上限2,500億人民幣,港人亦可買上海A股,總額上限為3,000億人民幣,另外每天買賣數量亦設有限制。這些數額可視為試點,將來限額有可能大幅上調。
內地股市及企業現階段規範仍不全面,相信大量資金短期流入內地股市機會不大。
滬港通政策宣布後,恒指當天急升344點,但國企股指數變動不大。在次天,港交所股價上升11.54%,收市報146元,雖然遠不及2007年高峰期的二百多元,已算是一洗頹風。不過,香港的國企指數在周五卻下跌1.85%,上證指數則只是下跌0.18%,兩地股價得以收窄,AH股溢價指數因此還上升了1.27%,收市報96.58點,換言之,在上海的國企股價,比起其在香港的股價在上周五平均仍要低3.42%。
兩地股票差價收窄 套戥空間小
滬港通在2007年時曾盛傳會在當年啟動,倘若如此,局面與今天會大不一樣。在當年8月,AH股溢價指數高達165,即在上海的國企股價,比在港的平均要高65%,其後此指數還一度上升至200點以上。當時滬港通雖只是傳聞,恒指已急升近萬點,港交所股價更是大贏家。此種原因十分簡單,既然在滬國企遠比香港的昂貴,資金將會大舉南下套戥。購買港股中的國企,上海的股價會下跌,香港則會上升。
今天不同,2007年內地股市處於泡沫狀態,其後上證指數從6,000多點下降至2,000點的水位,內地股民壯烈犧牲,至今猶有餘悸。AH股溢價指數因而急速下降,近日早已跌破100點,即變成內地國企股價平均而言比港還更低殘。在這時開通滬港通,後果如何?套戥活動仍會發生,有部分股票,內地的比香港貴得多(例如平保),但也有一些剛好相反,所以資金會有互流。不過,因為平均差價已早已大幅減少,套戥的空間不算太大。
我對炒股興趣不大,重視的是對兩地的宏觀經濟影響。自從2007年後,內地股民似已對股市失去信心。在金融海嘯以後的五年,中國的總GDP超過200萬億元,而其中近半是被儲蓄起來用作投資。由此可知,光是這五年中國的新增資本便近100萬億元。這是個驚人的數量,但這筆資金有沒有被盡善其用?這筆財富顯然未有多少投入股票市場以作企業集資之用。在4月11日,上證A股總值只得15.43萬億人民幣,就算把上海與深圳的A、B股全都加起來,中國股票總值才只得24.88萬億人民幣,稍多於彈丸之地香港的23.8萬億港元股票總市值。在今年2月,人民幣M2的貨幣量,已達113萬億有餘,是股票總值的四倍多(香港的M2則只及股票市值的三分一左右),由此可知,內地股市已失去其為企業集資的大部分功能,新增的財富,惟有跑到樓市中以作儲值之用。部分資金亦有流到海外,近年北美洲部分地方的樓市,便頗靠內地人在當地買樓支撑。
資金料流入港股 作用未宜高估
此種情況殊不理想,資金壓在樓市中只會使樓宇升值,甚至脫離人民的購買力。在二、三線城市中,空無一人的樓盤多的是。若企業自己管理良好,股市的規範可靠,資金配置到企業當然對總生產最有利,但現時此種情況還未能達至。如是之故,開通滬港通政策後,不見得港資或外資會大量在內地股市投資,起碼短期內此情況不易出現,除非內地股市及企業能有更好的規範。資金流到香港卻是會發生的,香港本地的股票可成內地人的新投資熱點,香港的一些著名藍籌股,很可能成為內地洩洪的目的地。
不過,這作用暫時不應太過高估,2,500億元人民幣,只是港股總值的1.25%左右,滬港通帶來的資金「洪流」還洪不到哪裏去,更遠的將來,香港則或許可因進一步的放寬資金限額而得到更大的好處。
轉載自晴報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