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7
樓價可跌90%理由
這星期在本欄寫了兩篇關於本土主義與經濟融合的文章,此事複雜,涉及多層次的經濟學,我們不應留下任合一塊未經翻轉的石頭,才不致把主觀願望當作客觀結果,把自己放在可笑的位置。
正如我說過,中港經濟實質上已相當大程度地融合了。內地與香港正在同坐一條船,不論我們視對方為合作夥伴還是對手,都應各自制定最優的策略與相應的態度,才可能為己方尋求最大的利益。
博弈論中有所謂「非合作性博弈」及「合作性博弈」(Cooperative game,或稱「談判博弈」),數學家納殊(John Nash)在六十多年前,對這兩種博弈分別各寫了一篇開創性的短文,在1994年時便據此拿到經濟學諾貝爾獎。在「合作性博弈」中,雙方(或多方)各自希望得到最大利益,但這要經過談判,取得共識,才可達到。但如何保證對方也顧及自己的利益,相互的承諾不致成為空談,關鍵是雙方都要有一「威脅點」(threat point),意即指我若不滿意談判結果,有能力做出一種使對方大受損失的動作,即使是一拍兩散、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當然,若我們採取此威脅策略時,對方只是損失輕微,但自己卻是元氣大傷,那麼,這個威脅便不足為憑。所謂「談判地位」,無法不取決於雙方的「威脅點」的強弱對比。
香港GDP弱勢已成
在1990年,香港的GDP仍等於中國的25%,去年則跌至3.1%。當年香港的談判實力比今天強得多,所以才有今天的《基本法》出現。GDP的弱勢香港是難以化解,但我一直相信,若港人沒有走錯路,不把精力浪費在內耗,以港人的創意,必有機會發展出更多不可取代的產業,從而保得住自己的「談判地位」,不但經濟更發達,政治上亦有更大自由。但部分港人,我相信是很小一部分,是不知己不知彼,胡亂挑釁,甚至推動分離主義,那把雙方「威脅點」重新檢視卻甚有必要。
我曾經說過,本土主義有好的部分,但若把它推至另一極端,搞出個「港獨」來(雖然我不相信這會做得到),那麼樓價起碼會跌掉90%。要注意,我說的是「起碼」,即實際上不止此數。有朋友告訴我,《晴報》和《經濟通》為此議題搞了個「投票」,有81%的人認同我的看法。我一般不大相信網上投票,但對此結果也頗感驚訝:香港的讀者理性的仍佔大多數。
但這裏仍應更詳細分析這數字。在香港的所謂豪宅,建築面積呎價等閒要2,000美元,那麼實用面積呎價便是2,500美元左右了。樓價眾所周知,取決於location、location、location(地點),但我們不妨先參考一下其他城市的樓價,以作比較。我到一個新的城市,素來有到處打聽當地樓市的習慣,在三藩市附近十分繁榮的東灣,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隨時可買到實用面積4,000呎以上的豪華大宅(花園、車房另外贈送),那麼呎價是250美元以下了,等於香港呎價的不到十分一。倘若香港經濟崩潰,香港的樓宇會比美國大城市的房子更有價值嗎?若不能,那麼樓價下跌便不止90%了。
沒了中國香港樓價靠甚麼支持
這裏的前提是香港與內地若分離開去,香港變成中國的「敵國」,港人被視作「漢奸」,香港的經濟能否不崩潰?不少港人可能以為,自己的工作與內地沒有經濟關係,例如在港教書,做點裝修工程等等面對本地的服務業,或許香港獨立後,他們仍能保得住飯碗?這會是十分困難的。香港沒有天然資源,要消費,只能靠進口,但香港拿甚麼東西去賣,才能換得外幣購買進口貨物?賺不到外邊的錢,整個香港經濟便成無源之水,很快乾涸,港人便再也無力支撑本地服務業的消費了。但香港有的是人力資本,快點轉型搞高新科技或創意工業不行嗎?百多年以來,香港的核心技能便是扮演貫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樑的角色。香港若脫離了中國,怎會不被全面封殺?誰會願意在港投資搞這些玩意?香港的經濟若就此垮了,本地人或內地豪客預期樓價下跌,誰會願意投資樓宇?一個沒有經濟命脈的香港,說它的樓價能高於美國的芝加哥或其他大城市,豈不天真?
轉載自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