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
【知識改變命運】比「三師」更容易發達?畢業後投身IT即賺百萬年薪?
一直以來,「就業」和「學歷」都關係密切,學歷好,就業機會相對提高,連待遇也勝人一籌。
在美國,2017年的平均失業率是4.4%,中學未畢業者有7.7%,擁有大學學位者失業率卻只有2.5%。若以收入中位數比較,中學未畢業人士每週收入的中位數為520美元,但擁有大學學位者,則可高達1,173美元,兩者收入相差超過兩倍。香港的情況接近,根據統計處的數字,沒有受過教育的男性,和擁有大學學位的,2017年月薪中位數分別是1.2萬和3.3萬港元,差距多達兩倍半。
資訊科技業從業員成當紅行業之一
「學歷」為「就業」的指標已是常規,只是「當紅」行業不同。傳統觀念都認為「發三師」,即醫生、律師、會計師的收入特別高人一等,然而近年來資訊科技業炙手可熱,連帶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士都成為獵頭公司之頭號目標對象。
去年,一名美國軟件工程師女生公開自己及同儕的薪津,以提倡男女收入平等,成為熱話,不過最引人注意的是,原來軟件工程師的收入十分可觀,即使新畢業者,在三藩市灣區年收入也可高達10多萬美元(逾港幣100萬)。
由於行業吃香,學習相關技術知識的人士急劇上升,由2013至2017年,美國主修電子計算機學科的學生倍增至10萬多。報讀的人數也大大提升,以著名的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為例,去年便有3,300人報讀,可謂一席難求。由於報讀者眾,有大學只能以抽籤方式決定人選。
本地大學紛紛開辦新課程 以配合市場需求
香港對資訊科技人才同樣需求日增,政府估計,未來資訊科技人才之新增需求達五萬。為配合市場所需,本地大學紛紛投入更多資源開辦新課程,計有人工智能(AI)、金融科技、生物醫學工程、能源與環境工程、數據科學等。
不過,科技發展超乎想像,創科界要謀求突破,應和不同界別溝通啟發新思維。為了讓學生有多元化學習,本地大學紛紛開辦跨學科課程,例如港大便有新課程結合了設計學、財務、政策和法規,以培育金融和科技專家,又有新課程融合建築學、歷史、美學,以培養學生以創新設計理念解決問題;而中大、科大等也陸續開辦跨學科課程,以訓練年輕人應對未來挑戰 。
與此同時,不同地域的院校都開辦跨地域課程,擴大學生的視野之餘,還為他們建立更廣闊的網絡。中大便和五所國際知名院校合作,包括內地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西班牙的IE商學院,以及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卡斯商學院合辦雙學位課程,給學生打開一扇通往國際之門。
常言道:「知識改變命運」,提高大眾的教育水平,固然重要,但推行教育時,也需要因應世界時局轉變而作出改革,尤其在這個數碼年代,創新科技改變世界,對人類的生活和工作,造成重大的影響。正如阿里巴巴的馬雲所說,未來30年如果我們不革新教育,世界會面臨很大的危機。我欣喜本地大學能夠配合時代的變遷,推出各類型新課程。然而教育始終要從小做起,我期望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也能夠與時並進,以迎合未來數碼發展的步伐。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