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1-04-05Text: 方思捷

重溫1984年最大英資財團怡和遷冊

   1984年春天,怡和宣布遷冊至百慕達,當時正值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該集團此舉明顯對香港前途問題沒信心,翌日恒生指數急挫62點,跌幅超過5.5%。

 

對香港前途缺乏信心

  早在1979年,港督麥理浩往北京試探中國對1997年後香港的立場,當時鄧小平已經明確指出,中國必定於1997年收回香港主權,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麥理浩回港後,只講了下半句,英國亦匆忙修改國籍法,取消港人的英國居留權,與此同時不少英資財團正暗地裏計劃撤出香港。

 

  怡和是香港當時最大的英資財團,業務範圍廣泛,是中環最大地主,交易廣場、怡和大廈(前稱康樂大廈)、歷山大廈、置地廣場、太子大廈等;在銅鑼灣曾經也甚風光,看看銅鑼灣怡和街及渣甸坊名字便知道。怡和大班更長期出任香港政府行政局非官守議員,可見其對香港政經界的影響力。

 

1984年3月28日,怡和宣布遷冊至百慕達,消息震撼全港。圖片正中央為怡和主席西門凱瑟克。(網上圖片)

 

  當時中英談判分開多輪會談,港人都習慣聽到「有益」或「有建設性」的字眼,去形容每一輪談判成果,但第四輪會談後,形容詞欠奉,談判觸礁。1983年底,港人憂慮變成恐慌,湧去超級市場搶購日用品,整個城市人心惶惶。談判毫無進展,港元匯價大幅下挫。港府財政司彭勵治說這是人們對香港前途談判前景不明朗所致;但中方則抨擊英方玩經濟牌,迫中方在談判中讓步。

 

  那段日子,社會瀰漫憂慮情緒,怡和集團作為香港歷史最長,又是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英資公司,竟然於1984年3月28日突然宣布遷冊,可說是對香港前途投下不信任票,帶來極大衝擊。雖然該集團主席西門凱瑟克(Simon Keswick)說該公司不是撤出香港,只是在百慕達另設一控股公司而已,並且說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內是不明智之舉,但無法釋除疑慮。

 

圖片攝於1973年,當時怡和大廈(前稱康樂大廈)是香港最高建築物。(圖片由作者提供)

 

時代交替華資崛起

  中方認為這是英國的一次陰謀動作,港府表示只在之前數天才獲知這項遷冊行動,港府既不能亦不會阻止怡和所作的商業決定。

 

  怡和遷冊影響持續發酵,不少英資大行跟風,將註冊地遷往海外,或將業務轉移。在怡和遷冊後幾個月,港股連續11日下跌,恒生指數下挫163點,跌幅高達17.5%。 不過,於當年12月,中英就香港前途於北京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港股乘勢在年底突破1981年的高位。

 

  之後華資崛起,雖然1997年後怡和在香港影響力減退,但她的業務範圍廣泛,除中環地產王國和金門建築外,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零售和餐飲業務,例如有惠康、萬寧、7-11便利店、宜家、Pizza Hut、肯德基經營權、美心集團等,另外還有文華東方酒店和香港空運貨站。

 

  有興趣了解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閱讀更多中國故事,可瀏覽網址:www.ourchinastory.com

 

80年代尾90年代初,回歸在即,從怡和大廈的玻璃窗,可看見興建中的中銀大廈。(圖片來源:Getty)

#時空筆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

更多時空筆記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