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12-27

盈餘用於民生更勝派錢

  財政司司長預告今個財政年度一定會有盈餘,若盈餘不多,可做的事情就少;若盈餘可觀,要求政府派錢、「派糖」的聲音就更響。以務實角度看,政府與其直接派錢換民望,不如增撥資源,落實做好各項民生事項。

 

  財政司司長已向市民保證,來年政府一定有盈餘;另一方面,關注基層的社區組織協會則希望政府在《財政預算案》中,加強扶貧措施,包括增加貧困兒童的學習及活動津貼、向「劏房戶」派發每人4千元的紓困津貼等。聖誕、新年這類節日,雖是分享、令願望成真的佳節,但政府資源畢竟並非無限,即使利民措施,還是難免要有所取捨。

 

  政府主要職能是負責房屋、醫療、教育,乃至福利、交通,並在放生天災人禍提供救急扶危的工作,若政府只在「福利」這範疇上「派錢」,只是選了簡單兼易獲掌聲的工作來做。

 

  既說事不避難,相比起房屋、教育,目前本地醫療服務的需求就更形逼切,單看最近醫管局宣布增撥5億元資源去應付冬季流感的挑戰,便印證了財務資源在對付流感這類傳染病的重要,還有夏季流感、禽畜的流感等,再加上因人口老化而為公共醫療系統帶來的壓力,2018/19年度政府在衞生方面780億元的開支預算,恐怕必須進一步加碼。

 

  醫療以外,教育、房屋範疇一直都是我們主張加碼的對象,而在安老助弱方面,政府可做的工作也有很多,在以上各方面進一步增撥資源都勝於局部或全民「派錢」。公共財政若像去年般有逾千億元的可觀盈餘,不但政客和團體會「家家有求」,更有機會全民求「派錢」。不過,所謂「人人獲派錢,雨露均霑」的做法,其實政治意味、政客表態的作用大於一切—顯示社會部分人對政府分配資源的不信任,也代表著政客慷庫房之慨,用公帑收買人心「買選票」。

 

  政府有盈餘,部分短視的人會認為獲派錢才較「公平」,但政府職責是要有效分配及運用公共資源,卻沒有要讓所有人完全滿意的責任,更沒有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完美方案」。

 

  政府不派錢,有人就批評政府「守財奴」,其實政府只是代市民「孤寒」而已;穩健的公共財政是屬於香港的,派錢用的只是市民大眾荷包,而不是「劫富濟貧」,「福利派」政客切勿混淆視聽,而政府則有責任讓公帑用得其所,讓資源投放到較值得花的範疇及項目上去。即使現在不花掉,或儲庫房,或作為投資基金,政府日後都會用得著,總勝過灑水式的胡亂派錢。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派錢 #預算案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