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4
彈性政策 創科育才
創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從來都是由人才驅動多於由資金驅動,滙聚創科專才,有助締造一地創科的生態和氣氛。人才的集聚效應,因交流而迸發的火花和成果,往往會在預期之外。繼5月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以「吸才」之後,政府再推出「科技專才培育計劃」以「育才」,相信又向前走對了一步。
為期5年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包括博士專才庫企劃和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專才庫」資助指定的機構、公司及租戶,聘用最多2名博士後專才從事研發工作,每人每月可獲最高3.2萬元津貼,最長24個月,但他們必須持有本地或非本地大學STEM學科博士學位;「再工業化培訓」則以2︰1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高端科技培訓,例如「工業4.0」的相關培訓。
業界普遍認為這個計劃「吸引」而「可行」。事實上,計劃資助的對象、要求、額度、為期等,都有清晰標準,但會否又被部分人質疑資助對象的資格是否為某類人而「度身訂造」。其實,香港在商業及傳統專業之外,創科,尤其是中下游的生態及基礎都較薄弱,「專才庫」企劃能否進一步以中上游創科帶動香港整個創科產業晉升一級,還須拭目以待,但今時業界和社會或需要忍受一些政治噪音了。
香港已獲中國支持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有國家層面支持,包括共2,200萬元人民幣「過河」供本地22間科研實際室做經費這類實際支持,香港更應放手發展。早前的人才入境計劃已可為招聘及延攬境外創科專才,提供更便捷的途徑。無論是「人才庫」的育才,或「入境計劃」的吸才,都是好開始,但港人會更期待,政府陸續有留才、聚才等整體配套措施,例如住屋、子女教育,以至空氣等,以示求才若渴。
若「再工業化培訓」能為本港再工業化的人才資源藍圖,增添更豐富的內涵,將更能支持分別於2020年及2022年落成、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數據技術中心及先進製造業中心的發展。香港的服務業,例如金融、貿易、零售等產業發展無疑成熟,港人對工業,尤其是面向未來的「工業4.0」則會稍為陌生,今次這個「再工業化培訓」計劃正是讓在職港人有個進修的機會,他們不必是博士級人才,但在香港再工業化的進程中,其貢獻相信可與博士媲美。
創科成敗在人才,育才、吸才在於「全方位」,才有望留才、聚才,尤其是創科研究往往需時,若項目為期僅2年恐怕難見成果;即使5年,個別項目可能也嫌短。因此,計劃的持續性及相關標準,還須因事制宜,多點彈性。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內地男星王星被誘騙至泰國後失聯,最終獲救回國,事件會否影響你到泰國旅遊的信心?►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