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7-11-13

讀史為鑑 並非洗腦

  近年香港有部分人因政治目的或立場,甚至一些個人利益,刻意把政策或社會議題政治化,這不但會影響民生,還會影響下一代的是非觀念及價值觀,對社會並非好事。

 

  施政報告指要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故下學年(2018-19)起,中史科將成為初中獨立的必修科。部分非建制派政客又提出所謂顧慮,用「赤化」來形容中國歷史及國民教育,這無疑把教育政治化︰總之,凡涉及國家觀念的教育、資訊或價值觀,都會被視為「洗腦」作用的政治工具。

 

  培養下一代國家觀念,是全世界任何政府都會透過學校教育而做的工作,而讀歷史,可讓學生培育出「擺事實、講道理」的客觀求真態度;把歷史讀得通透,汲取前人教訓,更可鑑古知今。有些政客,硬要戴上有色眼鏡,憑偏見把它說成是政治工具,當它是政治議題來操作、看待,指鹿為馬,創作大堆歪理,這只會荼毒年輕一代,為社會播下躁動的種子。

 

  其實,「去中國化」才是政客耍的手段。今時台灣樂此不疲,而回歸前的港英殖民地政府也極力為之。筆者整個求學階段都處於殖民地教育,即使這樣,在大學時代我卻參與反殖活動,不見得就可輕易被洗腦了。

 

  以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最有關的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為例,當時的確有人把鴉片戰爭僅視為因「商貿矛盾」而引發戰爭的觀點,而非一場侵略戰爭,那是客觀?筆者則判斷為歪理。同樣,近年有人認為《南京條約》中,「永久割讓香港」條款應有效,實在荒謬!這與認賊作父,有何分別?莫非是因今時只講法律條文,而不講是非黑白的風氣所致,這種歪理才不是「不赤化」?

 

  看中國歷史,很多人只看到歷朝興替,甚至爾虞我詐的宮廷仇殺,其實大家更應着眼於典章制度和文化宗教的治革和底蘊,從中也看到很多歷史人物,包括帝皇將相、明主昏君、忠臣孝子等,在面對時代的挑戰和考驗時的做法和態度。以史為鑑,不但能知朝代興替,其中人和事,都可啟發後世汲取歷史教訓,以免重蹈覆轍,再走歪路。

 

  本港不少學生遭人詬病國家觀念薄弱,對中國感到陌生、疏離。在中史教育的目標上,這其實還是其次,所重視的還應是那種只有中國歷史才可承傳予下一代的價值和態度。有政客常以文革或其他與中共有關的當代歷史事件,挑戰香港中史的教與學,以為必要歌頌執政者,但他們可知道「文革不可再」已是中央的定調,而那正是中史科要下一代鑑古至今,以求中華民族得以進步、復興的積極意義。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中史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