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6-03-07

重新探索何謂優質內容

  亞洲電視上周幾度出現停播危機,其實她任何時候「熄機」都標誌著香港電視界一個時代的終結,而且對資訊、娛樂、創作等相關行業也有啟示。

 

亞視不論在製作及外購上,都未能追上觀眾口味,難免被淘汰。

 

  有59年歷史的老牌電視台走上末路,很多人只看它有沒有新股東注資營運,又或歸咎於政府的免費電視政策等問題,其實,互聯網及流動資訊平台的興起,顛覆了傳統媒介(包括電視)的生態這個大趨勢才是主因。

 

  在本地免費電視這個市場上,已印證了「贏家賺盡」(Winner takes all)這理論,即是市場只會讓很少,甚至唯一的市場領導者有利可圖或生存:市場上只有首屈一指的經營者在經濟好與壞的環境下,才會有盈利或不必虧蝕,而排第二位者就只能在景氣好之下生存或有微利,等而下之者則無論經濟好壞,都會虧蝕。本地免費電視一台獨大多年,直至近年收視完全拋離亞視,在沒有競爭致節目質素低落及新資訊平台崛興下,觀眾人數進一步收縮,都加速亞視滅亡。

 

  不過,新媒體雖然帶來無數商機,但要成功卻不容易,網站、手機應用程式多不勝數,但成功的只佔極少數,有更多正在不斷燒錢和摸索,其實資訊、娛樂及創新事業,首要還重內容。

 

  亞視節目有沒有「好」內容?相信大部分港人都會認同「有」,但都是「那些年」的劇集、資訊娛樂節目及綜藝節目。幾十年來,新猷不多,也無以為繼。即使行內有人「叫好」,但大部分觀眾卻並沒有轉台,令亞視「叫座」,這正是以普羅大眾為對象的資訊及創作行業的困局:曲高恐怕和寡,要叫好又叫座十分困難,有時為求叫座而大幅修改內容,甚至降低質素,以迎合受眾口味,配合他們的水平,受眾才不會捨你而去,這才是叫座的「好」內容。

 

  可是,「叫座」有時又未必全根據過去「好」內容的標準。以逾30億元刷新華語電影票房紀錄的《美人魚》為例,其故事、演員、攝影等,可能還不及「周星馳」這品牌效應,那是集體回憶的情感營銷,再加上有消費能力影迷捧場的成果。總之,「好」內容是要在不斷摸索市場口味中重新定義。

 

  文化產業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加以發展,對世界可以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同時對經濟也有實際貢獻,像南韓近年出口的文化產品,包括K-Pop、電視劇集、電影授權等,正是好例子;同時,社會及相關行業亦應重新思考如何在叫好與叫座間取捨、拿捏,這才是最為重要。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