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2
毋忘戰亂 追求和平
明天中國舉行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閱兵」相信是本周焦點,是次閱兵或有其多重目的,但無論那被取名為「抗戰勝利」、「原爆」或「終戰」70周年的紀念活動,各族人民都應該記取教訓,真心誠意地追求和平。
在紀念抗戰勝利的同時,我們應該時刻謹記世界並未和平,各國都應該持續負起相應的責任。
說追求「世界和平」難免會被人譏為天真,但當大家看到「抗戰勝利」、「二戰結束」、「原爆」或「終戰」等各式有立場或「政治正確」的用詞時有甚麼感想?
二戰雖然結束了,但並不代表世界真的平息了戰火,70年來,其實一直禍亂相尋,較大規模的就有印巴戰爭(1947)、中東戰爭(1948-1949)、韓戰(1950-1953)、越戰(1964-1975)等,還未計其他地區性及國內的戰爭。至於911恐襲,更是恐怖主義付諸行動的示範之作,讓全球不少人都要生活在戰爭的恐懼當中!
不必談人命傷亡及經濟損失之巨,單是戰爭所造成平民變難民、顛沛流離的苦況,已讓世人知道戰爭要付的代價。
去年以來,歐洲,尤其是南歐地中海地區國家,如希臘及意大利南部的島嶼,都受到非法移民問題困擾,大量難民因北非國家,包括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國內局勢不穩而向北流亡,經海路湧入地中海國家領土,造成當地大量社會(如醫療、治安等)、經濟,甚至國家安全等問題。
追溯北非國家動盪的原因,除國內因素外,也要歸咎於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
在1991年波斯灣戰事後,引發伊斯蘭極端分子策動2001年的911恐襲,時任美國總統布殊直指伊朗、伊拉克、北韓是「邪惡軸心國」會與聯合國為敵,這種「非友即敵」的單邊主義成為了其後美國外交及軍事行動的指導思維。
打完了伊拉克,美國卻像捅了馬蜂窩,以伊斯蘭極端教義為基礎的恐怖主義遍地開花,加上2010年底,突尼斯引發「阿拉伯之春」思潮的互相作用,都影響著北非國家政局,歐美與伊斯蘭的角力才正式開始。
中東及北非伊斯蘭世界的動盪,人民生命無保障,難民只好湧進歐洲,對這類政治難民歐洲國家基於人道立場,必須接收;如無戰亂,若是經濟難民,問題或會較易解決。
其實在近50年間,美國已不斷製造難民潮,她不單在25年前燃點中東戰火,埋下今日環球危機的禍端,約50年前發動的越戰,更令香港要以「第一收容港」身份,接收越南船民,自1975年至2005年的30年間,香港共收容了逾20萬名滯港船民,當年社會重擔,港人應記憶猶新。
今時地中海國家,如希臘即使債台高築,也因要作為收容國而百上加斤,美國則如常不負責任,置身事外。
港人不要以為戰爭離香港頗為遙遠,最近曼谷恐襲也導致港人傷亡,而南北韓最近亦因邊境廣播而引發衝突,進入準戰狀態。
在地球村,即使是和平地區也需要承擔戰爭苦果,越戰、中東戰爭等都一再說明:和平的訴求並不是天真,而是全人類良知的呼聲。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