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4Text: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助理研究員 鄺蕎析
人才匱乏恐成社會發展絆腳石
在各行各業都在轉型之際,高端人才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及根基,粵港澳大灣區也不例外。領英早於2019年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已經發現,大灣區內的一線城市已成功培育或吸引眾多尖端人才投身當地工作:深圳分別擁有區內28.66%及34.96%的高端及數碼人才,兩者均佔首位;次位為廣州,分別擁有26.69%及24.72%。相對之下,香港的比例分別為23.36%及22.95%,可見香港在培訓或吸納人才方面比起區內其他城市的優勢已經沒有以往那麽明顯。
同時,一日千里的科技發展對就業前景,乃至人才的長遠競爭力構成巨大挑戰。谷歌大中華區前總裁李開復就曾提出「五秒鐘準則」,即如果從業員的日常工作只需五秒以內做出判斷,那麼他們很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預測在未來 20 年内,其成員國中有大約 46% 的工作崗位將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由此可見,在職人士不可能依賴現有的技能應用終身,需要不斷學習掌握新的技術以趕上行業升級轉型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如果從業員缺乏學習能力及競爭力,人才的匱乏恐怕會對社會及經濟的長遠發展有所影響。
香港在培育本地人才這方面之所以遜色,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教育制度過度側重於傳統、職前的學習,忽略了日後的在職培訓。大學畢業以往被認為是教育的終點,但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根本不足以應付幾十年的職業生涯。廣大群衆對於終身學習的參與度低,對日後滿足職場需求的能力有著極大的影響。
事實上,外國早已對持續學習與職場發展的關係加以研究。牛津經濟學術期刊在2018年發表了一項有關應用培訓的研究報告,透過訪問5萬多名學習者探討他們畢業後所修讀的應用課程對工作的影響。報告發現,課程確實能夠協助他們滿足短期市場技能需要,但卻不可能適應行業的結構變動或轉型;長遠、可持續的職業發展必須輔以持續的進修。
香港需要為在職人士進行升級轉型,協助他們學習未來工種所需的技能,應對未來挑戰。為達到此目標,政府有必要對教育制度進行改革,推動全民終身學習、培養多元人才。同時,政府必須把握疫情帶來的機會,以創新的教育科技及資源上的支持扭轉香港人對持續進修的消極態度,推廣終身學習,支援各年齡層學習者進行自我增值,才能夠保持香港人才的競爭優勢,鞏固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