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9-05-14Text: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劉錦輝

推行STEM教育 需由學制著手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行業加速轉型,社會需求也在急劇變化;有見及此,教育體制必須因時制宜,以迎合未來人才需求。為了在創新型經濟中保持競爭力,世界各地的政府近年來愈來愈重視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教育。STEM起源自90年代的美國,注重採用跨學科和強調應用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過去多年來,美國政府大量投資推行STEM教育,譬如在中小學校園内建設創科學院等;英國也於2011年發佈STEM策略,就增加業界參與、課程靈活性等方針提出多項舉措。

 

 

  本港進程相對其他地區落後:教育局於2015年才開始支援學校推廣STEM教育,如今年財政預算案剛推出的「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以資助學校購買設備和舉辦活動。事實上,在新高中學制實施以來,由於絕大部分學生須在4個「核心科目」考獲3-3-2-2以上成績才有機會進入本地大學,學制及課程的限制對STEM造成很大的挑戰:

 

  一、學校課時不足。由於STEM並非一門獨立學科,學校需自行把STEM融入正規課程裡,並在課外時間安排活動。但是,由於現有課程內容繁多,教師已需兼顧文憑試準備、升學等等, 影響推行成效;

 

  二、學生參與率不足。在文憑試制度下,學生需投放大量時間在核心科目中,而核心科目偏重文科。這或可解釋報考STEM科目人數近年來不升反跌(表一);

 

  三、教師缺乏支援。2017年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HKFEW)調查指出只有三成受訪教師有信心教授STEM課程,八成表示他們沒有足夠培訓,反映教師對STEM的認識有限,需要更多專業培訓作支援。

 

表一:文憑試報考STEM相關科目人數佔比 (2012-2018)

資料來源:香港考評局

 

  多年來推行STEM的不足,也在國際評分當中反映出來。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 (PISA)的調查結果,香港學生的平均科學成績排名由2012年第二位大幅下滑至2015年第九位,評分倒退6%。此外,在30歲時期望從事與科學相關專業的香港學生百分率低於OECD平均水平。

 

  要解決上述問題,資源當然必不可少,但這些卻並非投放資源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需要學制及課程的配合。現在單一化的教育制度並未有效鼓勵學生朝著STEM的方向發展;有志於STEM的某些學生如果語文等方面較弱,甚至未能在本地教育制度中升讀大學。要有效培養創科人才,學制就絕不能把部分人才拒之門外。香港社會必須思考教育制度當中如何鼓勵有志於STEM的學生發揮所長,並提供進一步進修以至就業的出路;這對學生、企業以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學生參與率只是表徵,學制才是根源的結構性問題;要真正為學生及社會的未來做準備,必須從學制著手。就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

 

  •文憑試是否可以從課程上提供較大靈活性,讓有志於非學術性發展的學生選擇吻合他們未來發展道路的科目修讀?

 

  •文憑試中現在設有應用學科,對於有志於STEM而不適合學術性學科的學生來説,同樣未嘗不是一條出路;但由於JUPAS分數等限制,參與率常年偏低。政府是否可以考慮針對此類學科拆牆鬆綁?

 

  •另外,在文憑試以外,職訓局也有大量針對STEM的應用性課程,但苦於學制所限而難以直接升讀大學;對於不善於學術性學科的學生,是否應該有機制讓其中精英可以更進一步,同時讓不適合現有主流教育的學生多一條出路?

 

  •香港大專教育是否只能提供學術型課程供學生選擇,能否參考外國的應用型大學,專注於技術成果轉化及企業應用,以培養創科人才,增強與未來商業接軌?

 

  發達國家的不同行業近年來呈現兩極化趨勢,社會上的新職位傾向高技術或低技術人員,反而中層人員則率先被機器取代;英國政府在2016年一份文件中就指出,教育制度必須能夠幫助職場人士從低、中技術往高技術轉型的能力,才能保持他們在人工智能世界下的競爭力,而STEM在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常言道不進則退,在新時代的產業變化之下,政府必須為未來打算,避免未來的畢業生被社會轉型淘汰,才能促進就業、推動經濟長遠多元發展。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政策.正察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STEM #教育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