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7-04-05Text: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張博宇、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劉希彤

青年自殺背後的心理折磨

  上個月單單三十一天已經發生了六宗青少年自殺的案件,令人痛心。根據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估計,在2014及2015這兩年期間,青少年自殺個案約有127宗。雖然香港每十萬青少年當中只有3.7名死於自殺,比率較其他主要亞洲國家低,但整個問題的嚴重性,並不能單單用這個數字就可以反映。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於2005年出版了一份有關心理健康的報告,自殺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抑鬱症等心理疾病。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在2006年亦深入研究過當時150宗自殺個案,透過已驗證的臨床方式,訪問死者親屬,診斷出有80%的死者患有一種或以上的心理疾病,而當中只有48%的患者曾經求診。

 

  事實上,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的青少年人數近年大幅上升。根醫院管理局(醫管局) 的數字,在2010-11年度,約有13300位18數歲以下青少年接受醫管局精神科治療,而在2014-15年度,該數字上升至26470人,升幅達一倍。如果心理疾病是引致自殺的主要因素,這個增幅其實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警號。

 

  心理疾病不但影響患者本人,對其家人、照顧者及朋友都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更會波及整個社會。世界經濟論壇與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2011年作出過評估,心理疾病在2010年所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高達25000億美元,是傷害最大的非傳染性疾病。在2030年,這個數字將會增加至60000億美元。

 

 

  其實心理疾病就像癌細胞一樣,初期未必為意其存在,演化去到致命的階段,期間的每一分一秒,對選擇自己結束生命的青年人而言,都是漫長的心理折磨,但同時亦都是我們拯救這些生命的重要機會。如果家人、老師、朋友、同學,甚至青年人自己可以及早發現這種心理上的「癌細胞」,盡早進行合適的治療及輔導,這些生命就不會一個一個的流逝。

 

  青少年自殺個案並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在情緒的折磨下,最後選擇放棄的絕望。社會及政府應該嘗試多一點聆聽青少年人發出的「呼救聲」,早一點施予援手,在絕望之前為他們帶來希望。

 

參考資料:

 

1)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5). Preven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and Policy Options. 

3)Chen, EY et. (2006), “Suicide in Hong Kong: a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香港精神健康議會。(2014) 。全民精神健康政策意見書。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

更多政策.正察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心理情緒 #自殺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