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8
英國重精英,美國重通才
英國與美國高等院校教育分別頗大;除了本科課程的修業期、入學以及錄取形式有別之外,在教育的理念上也是南猿北轍。
英美高等教育各自在不同理念的影響之下,他們其中小學亦有不同的形式部署。譬如美國教育注重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表達、領悟和分析能力,並鼓勵團體精神以及全面性的課外活動,製造足夠的空間去培養領袖。他們從來不強於輸送學科的知識,首重開放不同平台讓他們先發掘興趣,再追求知識。
至於英國教育,是生活的滲透和情境教育。他們先讓學生認知其責任和義務,培養人的素質;英國人傳統彬彬有禮,具Gentleman風度,便是貫徹他們在教育上的生活滲透理念:從生活和情境出發讓學生發問,然後灌輸知識,從中滲入核心的價值,讓學生自發遵守秩序,體現群體生活人人應有的素質。不過英國高等教育從來實行精英制,上世紀90年代才逐步開放,倘不是當時的首相馬卓安提倡高等教育普及化,批准升格40所理工學院為大學,相信英國還只得四、五十所大學,比內地過千所大學,更為落後。
英國高等院校正因為學生在中、小學期間已具備了個人的自發性學習及生活條件,他們認為個別有條件、有能力,成績優質的學生,可直接學習專業的學科,培養他們成為社會精英,譬如成為醫生、律師等等。所以他18歲考獲GCE A-Level公開試優異成績的學生,便可入讀醫學院、法律學院。
美國高等院校的理念則不同,他們認為高等教育人人平等,貧富皆必須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而且高等教育是延續中小學時培養的追求知識的興趣,作更開闊的探索;高等院校的功能不但注重知識的持續,而且更關注群體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讓學生在遼闊的知識層上思索問題,開啟思維邏輯的門檻,拓闊視野,透視未來,懂得從中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塑造自己將來在社會的職能。所以美國傳統高等院校本科課程並沒有提供醫科及其相關學科、法律、甚至是商業、社工、圖書館科學及一切專業培訓的課程;他們要求學生最少有一個學士學位才具資格,貫徹人人平等般可以接受通才的高校本科教育。
總的而言,英美高校的分別在於英國重精英,美國重通才。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