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2-10-11

趁火打劫

  1979年兩伊戰爭,兄弟互殘,把伊朗的煉油廠付諸一炬,強人教士霍梅尼(Khomeini)「趁火打劫」,乘機以「需要修復煉廠」為名,說有必要叫 BP回來收拾殘局,重振石油聲威,以增加國家收入,才有錢買軍火與伊拉克作戰。於是在「場外」與BP達成協議,把所有的舊石油合同全部作廢銷毀,重新與BP 簽署新石油合同,給予BP 90%權益,剩下的10%入了霍梅尼(Khomeini)在瑞士的「私人賬戶」,一夜之間,使他變為世界級富豪﹗

 

 

  經此一役,美國在伊朗的40年經營,又返回原地踏步得個「零」字,至今仍未能回伊朗探油﹗美國心有不甘,進而以經濟軍事制裁伊朗至今,並稱之為「邪惡軸心」國,非取之而不後快,而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又意圖製造核武,作為與美國談判的本錢,看來遲早美國都要和伊朗「火拼」,才能完成其在中東做石油霸主的大業。

 

  1980年代,英國經濟不景,鐵娘子首相戴卓爾夫人大力把國有資產私有化,BP也不例外,在10年間把政府擁有的股權在資本市場上「套現」。當時科威特政府欲秘密通過第三方在市場上吸納,意圖全面收購,但被英國政府知道,命令禁售,科威特只好退出,但依然持有一成股權以上。BP在1987年繼續壯大,收購了英倫石油(Britoil)及私有化了俄亥俄標準石油公司(Sohio) 。 (Sohio屬美國標準石油所有,總部在風光如畫的三藩市,而在阿拉斯加油田有份參與,80年代初筆者我曾在三藩市Sohio總部參與阿拉斯加北極圈勘探工程。)

 

  1989年BP在市場融資用來回購股份,而把科威特政府持有的股權控制在9.9%之內,1998年BP乘勝追擊,實行蛇吞象併兼了美國大油企美國石油公司(Amoco:洛克菲列公司),正式入主美國市場,又因在阿拉斯加美方最大的夥伴是阿科石油(ARCO) (筆者在此工作7年),為了鞏固在阿拉斯加油田的「一哥」地位,BP在2000年一口氣把阿科石油(ARCO)「吞掉」,又把 伯馬石油公司(Burmach Oil) 及嘉實多石油(Castrol plc)買下。阿拉斯加油田在北極圈內,儲量120億桶,屬美國本土內最大整裝油田,在1965年發現,1977年投產,1988年產量最高峰時是150萬桶一天,即供應美國每天5%所需,BP全權拿到此油田,正式在美國「坐正」,財大氣粗,位高權重,氣焰一時無兩,美國都不得其右。

 

  經過了一世紀的「光輝歲月」,BP早年從波斯開始,至1950年時只有一個重點的油產地伊朗,到1970年大展拳腳於美國的阿拉斯加及英國的北海,2010年BP遍及全球,可謂戰功彪炳。公司又看到本世紀石油油源將竭,反而再生能源可能是明日之星,於是BP 2001年把標誌(Logo)改變為綠色BP太陽,而宣佈BP二字不再代表British Petroleum(英國石油),而是Beyond Petroleum(石油之後)。其用心良苦,一時在市場上傳為佳話至今。其後BP擴展至蘇聯,合資成立TNK–BP石油,現時是BP公司全球5份1油儲所在,舉足輕重。

 

  2007年原BP全球勘探總裁即現任主席托尼•海沃德 (Tony Hayward)上任,2010年又碰到墨西哥灣油井漏油重大事故,花費賠償以億計及被美國政府訴訟。

  (未完待續)

 

  讀者回郵地址﹕oilandgasfeedback@gmail.com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石油戰爭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