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11-25

有時讀點書

  最近看到了張隆溪先生寫的一篇文章,談了他的一段閱讀經驗,讓我有點想說的話。

 

  張教授在文革開始後不久,到四川南部一個山區下鄉,在那裏當了三年農民。當時他的體重不到一百斤,沒有足夠的糧食,生活非常艱苦。唯一陪伴他的是兩本書,其中一本是希臘羅馬文學的讀本,內容包括英譯荷馬史詩,希臘悲劇等等。在那個荒涼的山村,夜裏他只能在自製的小煤油燈下閱讀。也因此,當他讀《俄狄浦斯王》讀到最後一句:「在一個人生命尚未終結,沒有最終擺脫痛苦和憂傷之前,不要說他是個有福的人」的情景,格外寒寒逼人。

 

  他回憶讀完最後一句的場面是這樣的:「正是午夜之後,四圍是無邊的黑夜,只有一燈如豆,映照出索夫科勒斯(sophocles)的悲劇那驚心動魄的文字。竹林裏一陣蕭瑟的風聲,河裏遠遠傳來潺潺的水聲,我好像獨自一人站在洪荒曠野之中,感受到天地自然那種原始,神秘而無可抗拒的力量。」

 

  一個如此蒼茫的時間與空間裏,這樣地讀完了俄狄浦斯王的悲劇,不免讓人說一句:多好。其實我一直認為,讀書,本來是書在人在,其他的所在都是多餘的累贅,但是讀了這篇文章,我又不免覺得,甚麼樣的所在讀甚麼樣的書,也許還是應該有個搭配。

 

  在香港坐地鐵,我常常看到上班族或者學生手捧書本,有的時候很佩服香港人,即使站在那裏,隨著地鐵的停停走走而東倒西歪搖搖晃晃,也手不釋卷目不轉睛。

 

  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甚麼時間讀書最好?竊以為是周五的晚上。

 

  周五的晚上,和周六的晚上是不同的。周五的晚上,你會感到經歷了一周疲憊的身心會徹底的放鬆下來,而且未來有整整四十八個小時是屬於自己的,所以,夜是年輕的。但是如果有一個長假緊鄰,比如說寒暑假或者黃金周,富裕的時間又顯得太多反而不那麼珍貴,而這第一晚往往又會被浪費掉。所以說,周五的晚上是最恰好適於讀書的時間——不會短到匆匆逼人,又不會長到冗冗難耐。

 

  在周五的晚上,沒有追兵,沒有來人,沒有電話,隨心所欲隨興而至地坐下來,攤開書,不高興了就換一本,高興了就一直讀下去,「讀出個黎明」有何不可?在這樣的夜裏,如果適逢北方的冬天,外面寒風凜冽大雪紛飛,屋內一燈如豆茶香書香,實乃妙不可言!在這樣的夜裏讀一本好書,在你與書之間,會存在著一層微微的暖意。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9歲泳手一度被拒參賽,議員指泳總執委會長兼任上訴委會長欠公正► 立即投票

更多羅湖橋兩邊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