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0-04-17

汲取沙士教訓 各方反應得宜

  每當我們面對天災人禍、危害生命的情況,或人生處於失意、逆境時,我們都不其然會很想回家。家,不但給我們絕對的安全感,亦給予無條件支持︰病了,家給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失業或失戀時,家給我們資源和暖心鼓勵,讓我們堅定地繼續生活下去。

 

  經一事、長一智,當百年難遇的新冠狀病毒襲擊全球時,筆者希望港人「不要浪費從災難學習」的機會(Never waste a crisis),多認識、多珍惜香港這個難能可貴的家。

 

 

不能將外地港人拒諸門外

 

  疫情伊始,港人傍徨萬分,政客「照例」借題發揮,指罵政府草菅人命、管理無方、口罩不足,要求立即封關否則將死傷無數云云。今天回首,這些指控在世界各地「百居其九十九」也適用,而偏偏不適用的,正是被我們自己鬧到體無完膚的家!筆者之前也提過,本港每年有3億人次過關,每天近80萬人次,港人佔近6成,所以「封關」傷害最大的就是被拒諸門外的港人。

 

  再者,以每100萬人口計,香港肯定是人口流動最高的國際都會。而疫情肆虐3個月後,竟然只得約1,000人感染,4人不幸身亡(0.39%死亡率相信是全球最低,接近流感數字)。難怪筆者許多已是本港永久居民的外籍朋友說,他們有幸「家在香港」,不用回到死傷如戰場的家鄉。亦因此,許多移了民的港人及海外留學生,都盡用「有得揀」的優勢,在大難臨頭時似箭歸家。

 

  而這個家,也沒有嫌棄及阻攔數以10萬計、病毒含量普遍較高的港人回來。雖然這批人為家中帶來第二波疫情,令感染人數倍增,但相對於早前專家預期140萬人染病,經我們齊心努力抗疫下,把數字控制到只約1,000人,令本來預期的「大噩夢」,比眼前的「小噩夢」估大了1,400倍。

 

 

 

  若與其他發達地區比較,香港更是「眼前一亮」,在維護我城生命和健康方面成績斐然(見附表)。

 

 

  如附表所示,這些數字實在是令人震驚。筆者難以想像這些海外國家是如何理解和接受疫情的打擊。以紐約州為例,她的人口為2,000萬,是香港的2.7倍;以其每天新增接近1,000例死亡計,按人口比例倒推,則等於香港每天新增400例死亡,比當年歷時近半年、整場沙士疫症的總死亡個案(300宗)還高!直接相比之下,香港最新的死亡數字只是4宗,按人口比例計,只是紐約州的不足千分之一!

 

  一個出色保護系統的優越性,往往是面對最具摧毀性、最極端的衝擊才顯露出來。正如冠軍球隊的成功一定是多方努力的成果,球員、領隊、球迷、班主,缺一不可,我們的抗疫成績也是官、民、商、制度合力貢獻的成果!附表顯示我城的成績,絕非偶然的幸運。因為在巨大壓力下,一個小小的錯誤,都必定會令結果大幅偏離目標。最經典的例子是,南韓與美國同在1月20日確診其首個新冠病人,而不足兩個月,人命後果卻是雲泥之別(人口比例計,後者是前者確診數的9倍,死亡則為20倍)!

  

愈來愈多國家跟隨港策略

 

  香港則一早決定盡用重藥、停課及一連串社交距離措施,連醫院也停止非緊急手術騰出床位準備,市民也自覺地戴上口罩及勤洗手。在這幾天才跟上我們要求戴口罩防疫的新加坡及紐約州,正好印證香港的策略正確。而隨著愈來愈多國家跟隨,世界對口罩的需求必定倍增。可幸政府一早支援口罩生產線,如果搶罩潮在全球出現,我們也不用臨淵羨魚。

 

  港人明顯從17年前的沙士中充分汲取教訓︰上次一半感染的是醫護人員,今次縱使病毒傳染性強得多,醫護人員完全沒人染病。而在外國常見,包括院舍及醫護人員的大型感染群組,香港都能倖免。相比之下,同樣是公營而且公認水平是世界前列的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有研究稱因保護裝備不足,令到約三分一的醫護受感染,至今更很可惜地已有19例死亡。筆者相信醫護人員眼見自己的戰友「中招」、要給他們深切治療,一定是摧毀靈魂般的痛苦。

 

  面對同一疫症,我們有3個月的保護衣物和口罩儲備,而NHS很多醫院連1天供應也欠缺,醫護明知風險高也要勇敢上陣。美中不足的,是香港出現了全球疫情中相信是唯一的醫護罷工,但正面地,這最終是個由專業精神及愛心帶領下迅速糾正的小問題而已。

 

港擁全球最高效醫療體系

 

  香港男女壽命是全球最長,實是得來不易!在政治氛圍烏煙瘴氣的高壓生活下,我們也比政治生活單純許多的美國人平均長壽7年。這肯定是一個家能給家人最寶貴的禮物︰讓自己的爸媽多享7年時光,能有多7年時間與子孫共度天倫,實在不愧是彭博長年評為全球最高效的醫療體系。今次遇上「殺到埋身」的大難,我們沒有亂了陣腳,表現依然優秀,切切實實的守護了每一個市民!

 

  筆者深信,一個文明社會的必要條件是全民醫療安全網。無論生活有多健康,人也會有得隱疾、重病的時候。這樣的不幸不是個人過失,社會應當在市民倒下的時候,充當最強後盾,而不是像美國及許多西方制度般,有錢才「有得醫」。

 

  要做到在健康面前人人平等,醫療是政府的最大開支。將它平分給700多萬港人,等於在每人身上每年花約1.8萬元,和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相若。即是每位港人,無論老幼,每年接受了相當於1個就業人士中位數收入的1個月薪金。簡言之,我們收到等於1個月的「花紅」,但多少人又會有收到大禮的喜悅?

 

  政府要有收入才能支撐醫療開支。相比之下,近400萬打工仔中只有4成多需要交薪俸稅,而187萬納稅人的薪俸稅中位數僅是每月200元或每年2,400元,遠少於1.8萬元的健康回餽。下次當你碰到我們的醫護人員,請謹記向他們微笑並為他們的努力多說句多謝。

 

破壞比由頭建設容易得多

 

  疫情打擊全球經濟,香港也不例外。對此,特區政府的回應是史無前例的大手筆。於2月疫情尚未惡化時,財爺已公布每人派發1萬元,比美國的救市方案要早得多!到近日次輪抗疫基金公布保就業計劃,每位打工仔每月補貼9,000元,長達6個月,也比外國只是補貼2、3個月要多。客觀而言,尤其是和全球比較,實在已盡力而為,很難挑剔。

 

  相比之下,我們劣質的議會政治和低下的政客質素,才是香港面對的最大危機。筆者多年來分析過的企業和管理層不計其數,明白到無論多成功的機構都一定有人彈有人讚,但關鍵是賞優罰劣、是非分明。

 

  香港的最大問題正是「好事無人讚賞」、「壞事又無人譴責」︰簡單如選個主席,居然可以把本來15分鐘便做完的事,拖足6個月也做不到,然後肇事人還可以包裝成「為民請命」的正義使命!

 

  正如特首說過,「香港的底子厚,香港人也很優秀」。本來我們大有空間和條件推行大量實際利民的措施,改善家人的生活,若港人面對眼前的疫症和經濟危機,仍繼續沉迷政治鬥爭甚至相信「攬炒」,則不但眼前的經濟危機難以避免,失業率大升至雙位數,甚至會深陷結構性衰退,辜負了這個本來對我們生活提供了出色保障、照顧周全、全球羨慕的家!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盛衰關鍵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香港經濟 #抗疫 #沙士 #新冠肺炎 #醫護 #醫療 #打工仔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