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2
余友涵《毛主席》
余友涵《毛主席》
壓克力 畫布
1993年作
尺寸:84.5 x 62.5 cm
估價:40-50萬港元
拍賣價:614萬港元
拍賣機構:香港佳士得
「為甚麼要畫毛澤東?部分原因是為了紀念我過去的政治生涯。我借用普普風的繪畫方式和中國傳統藝術的元素,以輕鬆的風格呈現毛澤東,加入些許的幽默和批判,卻不失對他的尊敬。毛澤東在我的作品中已不再是個神聖不可侵犯的聖人,而是個凡人,我以此為傲。」 ─ 余友涵
1990 年代初期,鄧小平改革中國經濟邁向20年,當時在上海居住的藝術家余友涵迅速竄紅,成為政治普普藝術的代表藝術家。那時中國正面臨翻天覆地的經濟及文化改革,余友涵在作品中以傳統共產主義的意象為題材,融入西方的普普藝術風格,很快便在國際上聲名大噪。他的作品曾參與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1995)、歐洲舉行的《中國前衛藝術展》(1993);第22屆《聖保羅雙年展》(1994)等重要展覽。余友涵其中一幅畫作甚至曾成為時代雜誌封面。
中國的政治波普藝術很容易和西方的普普藝術混為一談。固然其中有相似之處,但是我們可以從這幅余友涵的作品中看到,政治普普藝術具有根源於中國的特殊性,與中國歷史文化的脈絡息息相關。出生1943年,余友涵不同於其他的政治普普藝術家,他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受過藝術教育,但後來因為文革爆發而中斷學習,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對藝術的執著,繼續透過當時的政治宣傳海報自學創作。當余氏在1973年擔任教師一職時,最初引起他興趣的不是安迪沃荷等西方的普普大師,而是馬諦斯及梵谷對顏色應用的實驗和他們的表達方式。
余友涵早期的《毛主席》是他一系列與歷史相關的作品之一。早在1988年,他就以政治意象為題材創作,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藝術家將中國獨有的政治宣傳表現轉化成自己的風格,並融入了馬諦斯和塞尚扁平色面的上色技巧。西方的波普藝術所崇尚的是現代的消費文化,以安迪沃荷的作品為例,幾乎看不到他對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的直接批判;余友涵的作品中也並非以批判為目的。作品中的毛澤東舒適的坐在單人沙發上,穿著當時典型的共產黨服裝,彷彿親切的跟看不見的對象交談,畫面呈現出符合官方標準的意象。不過余友涵用明亮討喜的色彩、簡單將形式平面化的描繪,和傳統蘇聯寫實藝術中,對偉人描繪的標準色調截然不同;這樣的顏色運用與余友涵年少時期所影響他的政治宣傳藝術互相呼應。
此外,余友涵在平面的色塊上點綴了許多交錯的圖案以加強視覺觀感,這些花樣設計是受到民俗藝術影響,讓人聯想到傳統床單、家具擺設上的裝飾花紋。作品不論題材、構圖或豐富的色彩都創造出活潑的視覺效果,鋪陳出討喜的氛圍,而非進行批判。余友涵成功把毛澤東的形象變得平易近人,用畫面詮釋他歷久不衰的人氣以及偶像地位,也暗示近代中國消費主義高漲,反而有助於毛澤東的形象復甦。
上海在中國的歷史上是相當開放的城市,國際文化和商業貿易交流頻繁,這樣的成長背景造就了余友涵的創作風格。由於上海所經歷的文化改革不像北方那麼劇烈,因此他的作品不像北京的政治波普藝術家(例如王廣義)那麼銳利直接。余友涵似乎在創作中企圖找尋新的語言去描述當前中國現代化的腳步。他坦然接受過去,並為現在和未來找尋情感 上的出口,這樣的思維在1994年的超寫實作品《邁向繁榮》中最為明顯。余友涵在作品中描繪了一個黑暗的隧道,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三匹飛馬在其間快樂的遨翔,左方繽紛的色彩似乎在描繪都市的風貌,右方牆壁上鮮豔的垂直線條創造出震撼視覺的律動,引領觀者看向中央的畫面。這是一幅經典的共產黨宣傳圖像,記錄周恩來與毛澤東參訪工廠時,仔細觀察技術研發的景象。這樣的畫面象徵了過去和未來;余友涵建構了一個神祕而愉悅的空間,帶著觀者體驗過去的經典意象中所呈現的理想主義,暗示革命終究會帶來繁榮和昌盛。觀者從兩幅絕佳的畫作中,得以看見余友涵的政治普普風,從中感受到他親切、友善、且激勵人心的政治態度。他巧妙的詮釋共產主義屹立不搖的形象,相信國家即將邁向繁榮,開拓嶄新的夢想與視野。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