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由瘋搶到泡沫現,港產口罩「時裝化」成出路
自創口罩三成輸歐美 素人擲600萬開廠
全球疫情肆虐,防疫產品被搶購一空,依靠進口貨的香港大打受擊,眼見大眾每日焦頭爛額,讓部分港人挺身而出,自掏銀包投身製造業,製造本地口罩。事實上,當時香港並沒有一間負責製造口罩的本土工廠,對他們而言,前路充滿未知之數,Victoria正是這班「素人」的其中一員。本來只做母嬰產品的她於今年2月成立Face Armor,利用手上的人脈和資源,在觀塘開設自家口罩廠房,其後更生產自家設計逾百款時裝口罩,配合不同的圖案和花紋,成為流行時尚打扮的一部分,為港人抗疫帶來新鮮感。
於農曆新年初三時,正在馬來西亞旅遊的Victoria聽聞內地實施封城措施後,讓她有所警惕,開始於當地尋找口罩,她指當時不但遇到香港旅客,連內地人、台灣人亦四處飛撲口罩,最終只能在小型藥房買到4盒口罩;同一時間,又為她的客人訂購防疫產品,誰知在貨品上船一刻,卻收到電話通知指整批貨品即場被人以高價騎劫,「當刻並不是錢問題,而是我的客人如何是好呢?」
她在買賣過程亦被人多次受騙,蒙受金錢損失,甚至收到貨不對辦的口罩,她形容當時買賣過程十分瘋狂,每日憑供應商消息四處搶貨,不少人直接帶一袋現金,即場驗場及交易。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後,她在年初八時看到一段內地影片,播放快速製造口罩的過程,令她突發奇想:「與其和其他人爭口罩,不如自己動手製造口罩。」加上她有朋友從事製衣業,能幫忙入貨,她大膽投擲70萬元人民幣購買第一部機器,盡管當時手上連原材料都沒有,仍毅然加入口罩製造業。
推「時裝口罩」成新商機
事實上,製造一隻口罩並非想象中容易,首先要買到合符規格的原材料。她於2月初開始四出尋找,卻處處碰板。她曾經入手2噸旳口罩原材料,貨到手後才發現並不是溶噴布,惟對方不願意退錢或換貨,最終損失80萬元人民幣,她坦言當交學費,因為從未接觸過這個行業,只好邊做邊學習。第二,找地方開設無塵間,Victoria指在考慮工廠地址時,先要找到又高又闊的升降機方便上貨,其後設置紫外線消毒器,以便夜間消毒,同時確保採用密不透風的牆板,整個裝修花費約120萬元才完工。經過多番波折後,最終在4月中正式開始生產,並在首次預售中成功賣出8萬多盒自家口罩。
當生產線逐漸進入軌道,Victoria開始著手研究不同顏色的口罩,例如紫色、橙色等,其後更執筆設計,令平平無奇的口罩變成具打扮用途的裝飾物。她坦言並不喜歡戴口罩,眼見港人每日都需要戴同一款式的口罩,顯得沉悶和單一,加上本身主打女性市場,以OL和媽媽為主要銷售對象,令她有意向「時裝口罩」發展。到9月時特意和設計師合作,生產出十二生肖、具節日氣氛等特色口罩,為品牌打出一條新路。
過了大半年時間,她認為本港市場的口罩供應穩定下來,卻臨近飽和的局面,由以往客人買20盒到現時只買2至3盒,甚至有客人為了口罩款式買來囤貨,有客人曾向她表明因買得太多口罩,連家人都開始阻止自己;同樣地工廠的製造規模逐漸縮小,由最高峰日產12.5萬隻口罩到現時5萬隻,員工由三更輪班縮至一更,同時人手由47人減至10多人,她坦言變相提高每個口罩的成本,加上工廠現時囤積不少原材料等待生產,令本港口罩製造商的生存空間變得愈來愈少。
工廠貼滿現時品牌售賣的口罩,由純色至花紋圖案等款式一眼看清。
海外出口絕不容易
除了本地市場外,出口至北美,歐洲等多國亦是品牌另一銷售路線,Victoria的品牌屬於全港首批獲取國際認可ISO 13485的口罩認證,並憑此申請歐盟CE認證商標才可將貨品出口至歐洲。她直言甚少港人有申請經驗,因此當時聘請顧問專責處理,由申請、審核至批准花費約30萬元,直言一切並不容易。認證機構除了要求工廠提供內部資料外,還會派出審計員到工廠、辦公室巡視及核對公司的財務。另外,她自家口罩需先接受微生物清潔測驗(Microbial Cleanliness:EN14683)、再進行針對皮膚敏感的ISO 10993測驗。通過全部測驗後,本港口罩工廠需要聘請海外當地擁有醫療牌照的公司為品牌的銷售代表,才能把港產口罩正式帶進當地市場售賣。
她慶幸自己今年較早時間申請,因歐盟CE認證商標的申請數目每年均有限制,變相愈遲申請愈難獲批准,而且當地湧現質素參差的口罩進口貨,對外來貨的監管更嚴格,令申請過程變得更為複雜和費時。正因如此,她指不少本港口罩廠不會考慮出口,同時外國政府現向當地工業提供補貼,鼓勵當地人製造防疫產品,減少依賴入口貨,令港產口罩出口後的生存空間變少。
隨著外國當地的入口貨源變得穩定,供應商亦開始壓價,由以往0.22美元一隻口罩低至約0.15至0.17美元,甚至需繳付裝運港船上交貨價(FOB),意即港廠負責由貨品運送到船上的所有運費及風險,無疑增加她們的負擔。現時Victoria自家口罩定期出口至歐美國家,佔品牌總銷售量三成。
資助門檻令小型廠房難受惠
不單止外國政府鼓勵製造業,香港政府在疫情期間多次鼓勵港人投身製造口罩之列,推出「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加速本港生產力,最終全部由20間實力雄厚大公司獲發放逾1,400萬元資助撥款,惟獨大部分小型廠家未能包含在內。根據資助計劃的規定,全部獲資助工廠須每條生產線每月生產200萬個口罩,並優先售予政府,平均每個售價為1.45元,遠遠低於當時市價,同時要求廠家已具備基本設備及每月庫存至少50萬個口罩等作為合資格申請條件,意味一班外行人獲政府資助前須自掏資金,承擔開廠的所有風險,令有意入行人士卻步。
Victoria認為此計劃未有顧及他們的實際需要,形容每月產量要求變相鎖死廠家的生產線,擁有至少5條生產線的廠房才有能力滿足計劃要求。假設有一條專責供應給政府,萬一有意外,仍然有另一條生產線補救,餘下的可作零售賺錢。
另一方面,資助分為四期撥款,並按工廠每月發展規模才決定是否最終獲批,假若廠家遇上周轉問題,最終不但未能如期出貨,更會蝕本離場。面對門檻過高的資助計劃,令她不禁反問政府:「當初你鼓勵大家入場,但事實上只視我們為外人,彷彿活在平行時空一樣,各有各做。」
回顧當初,Victoria笑言自己「鬼上身」才會決定做口罩,由本身預計花200至300萬元資金開廠,最後卻花費逾600萬元,直至9月才開始回本,惟港製口罩未來的出路茫茫,讓她每日都思考幾時要離場。她以古早味蛋糕熱潮形容現時港製口罩的情況,「甚少見過一個行業能夠以火箭的極速開始發展,轉眼間已經踏入末落階段。」現時她從每月利潤抽起部分留待下月作固定開支,直至連續3個月都沒有這個保險金,便會選擇離場。
香港工業前路茫茫
談及香港口罩未來發展時,她直言空間相對逐漸縮小,皆因從本地沒有口罩才生產,到現時進口貨、本地大品牌等供應穩定後,小型工廠需要尋找其他出路。除了出口外,她認為聯合部分小型工廠透過資源共享,中央處理生產事宜或有發展空間,惟香港整個大環境不利本港工業發展,包括人工過高、土地供應及缺少技術人員等,應否留港繼續發展仍需靜觀其變。
轉載自: 《iMONEY智富雜誌》
【你點睇?】政府擬立法規定所有的士須於車內安裝攝錄設備,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