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盂蘭節的兒時記憶
兒時最怕七月節,常言道「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肯定是因為偷吃得太多糖果,當時覺得自己作孽太深。
哈!長大後從記憶中尋回盂蘭片段,沒有恐懼卻只有美好。民間稱鬼節為盂蘭節;道教叫作中元節,是為祖先或亡魂祈求赦罪;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善信供養僧侶,為父母立功德,不論是佛、道都表現了傳統的孝道。
我的盂蘭勝會回憶是在大窩口球場舉行,屬於香港潮州人的盂蘭活動。除了會見到嚇得小朋友爆喊、紙紮幾層樓高的大士王外,戲棚熱熱鬧鬧的神功戲亦是我等小孩的至愛。
最記得父親身水身汗,拿着一大堆紙紮祭品排隊去燒,我們就負責跑來跑去周圍探索。飯山、麵山、芽菜、豆腐、麵條、燒酒是為一眾「好朋友」及先人而設。糖獅塔、棋子餅、大福桃、小福桃等潮式糕點及齋五牲(雞、鴨、魚、蝦、龍蝦)則用來奉神。總之要有齊「五牲」、「五果」、「五穀」才是合格的祭品。
香港盂蘭活動源於五、六十年代,當時普遍人民生活困苦,所以有派平安米的習慣。現在已變成祈求吉利及健康,亦有安排義工送平安米到長者家中,避免長者中暑。
轉載自: 晴報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