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6
【自救的鑰匙】如何從「無聲吶喊」中醒覺並接受治療?
這是令人不安的一週。地鐵縱火及自焚、學童自殺、倫常殺妻自殺事件都出現在新聞版。大家又熱烈地討論增加精神科服務、心理治療、精神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性。
增加人手,擴展服務固然重要,但是病人和家屬教育更加不能忽視。這並不是指那些比較皮毛的一般全民普及的精神健康教育,而是對本身所患的病的深切認識,和如何協助病人及家屬善用和處理「病識感」。
簡單來說,病識感就是察覺自己的病徵,知道是不尋常,知道要這些病徵是因爲某種疾病引起的,知道這疾病是要治療的。
大部分病人都有這種醒覺,問題是很多情況下,它微小得容易為人忽略了。
我愛用醉酒經驗的比喻來病人的經歷。曾試過飲酒的人都明白最初是一種主觀感覺自己的狀態有變化,輕鬆一點,放任一點,不再像平常那種拘謹自律的狀態。繼續喝酒的話,會覺得自己已到臨界點,通常我們就會說:「不喝了,再喝會醉的!」
如果在這刻可以停下來,作適當的處理,那就平安。若錯過此刻,繼續喝的話,醉倒街頭,醉酒鬧事便難以避免。
當某學生在社交平台上感歎「很大壓力,很疲倦呀,不知如何熬過」時,他的同學們看見這兩句之後,七咀八舌地邀請他傾談,勸他求助,還介紹一些校內校外的輔導機構給他。這就是好好把握他的病識感,向他提供恰當的意見。
相反地,若他本人不暸解這是壓力徵狀,不出聲求救,那便要靠親友的觀察力和敏感度了。這好比那些看見某人微醉時,提醒他要慢嚐,或提供清水讓他補充水分一樣。
單是察覺患者的病徵,明白這是那一種類病,只是擔心他有精神情緖疾病是不足夠的,親友還要有兩種重要的資訊:其一就是如何轉介他去治療,尤其是如何安排那些已步進堅持自己沒有病和拒絕治療的階段的患者得到適當的診斷與治療。
更重要的就是親友要明白得到延遲治療的嚴重後果。若親友不干預協助,及早安排患者接受治療的話,患者在病情深化之後,就難以主動去求助,亦增加了患者影響他人或傷害自己的風險。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