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4
別把獎項陰謀化
今屆金馬獎「團隊大贏家」是內地電影《推拿》共獲6個獎,個人大贏家是內地演員陳建斌,連獲最佳男主角、男配角及新導演三個大獎,港隊幸有許鞍華壓陣奪最佳導演,另外兩套港片則獲技術獎,成績令人汗顏。
有指金馬獎遭染紅,暗示台灣影圈向內地低頭,禍及香港,與其將得獎名單政治化,不如老實承認技不如人,試問送上三獎捧紅一個內地演員,對台灣電影GDP有甚麼好處?為何硬是要將事情陰謀化?
2000年代,港產片揚威金馬獎,一部接一部的佳作,《無間道》、《金雞》、《功夫》、《頭文字D》、《父子》、《如果‧愛》,連續多年贏得金馬各重要獎項,致令台灣輿論掀起反港片風,責難政府花台灣納稅人的錢辦金馬獎,似是為香港電影人抬轎,群情洶湧,提議杯葛港片,台灣政府沒因此禁港片參賽,評審團仍公正的頒獎給香港電影,後來台灣電影抬頭,大獎落在台灣電影界身上,可有聽到內地和香港電影界斥台灣刻意要內地及香港電影做墊腳石抬高自己?
香港電影人應心知肚明失利金馬原因在於稀罕內地市場,集中火力拍遷就內地市場的題材,失去港產片特色,卻不倫不類,此消彼長,內地電影日趨成熟,單是內銷已自給自足,有足夠的資金、成熟的幕後、當紅的演員,拍出有質素電影。
許鞍華獲獎電影《黃金時代》,贏口碑輸票房,失獎金得獎品,最重要是沒有輸打贏要、諉過於人。
Source: SKY POST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