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05-25

缺貨遇上熱炒,中藥材「升價」


  春去夏來,近日京城的初夏天氣仍然是涼快乾爽,盛夏將至令筆者想起每年的三伏天將至,不少北京市民又將到中醫院大排長龍,為的是以「三伏貼」進行冬病夏治。
 
  中醫的理論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是人體陽氣最盛的日子,「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以中藥直接貼敷於穴位上,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中醫認為「三伏貼」對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冬天易發作的疾病尤其有效,至於是否可以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身邊很多試過「三伏貼」的朋友都不太能確定,原因是進入冬季後始終會偶染感冒,一些冬天易發作的疾病是否減少了很難量化。從近年市民對「三伏貼」的追捧,發現不論年長或年青的對中醫醫藥不但沒有抗拒,反而似乎採中藥棄西藥的趨勢正慢慢形成。
 
抓藥價一次比一次貴
 
  《中國青年報》前陣子對讀者進行的調查發現,被訪者在生病時,表示經常或有時看中醫的人佔了68%,大部分原因是認為中醫藥毒副作用較小、草藥較為溫和,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不過,近期有朋友表示,到藥店抓藥一次比一次貴,以往七天調理身體的藥,大約1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一服,一周70至80元便可以;過去半年起同份量的藥品,每周的價錢都在漲,現在沒有150元抓不成一周的藥。其中一服感冒藥,主要成分包括連翹、桔梗、金銀花等在內,由以前的大約10元左右已升至近20元,升幅嚇人。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剛公布了《2011年4月市場價格同去年同期比較監測報告》,報告顯示,在所監測的包括中藥材常用的大宗品種在內的537種藥材品種中,與去年同期價格相比,升價品種有399種,佔總量約74%。漲幅位居前三位的分別是五加皮、太子參、白前,漲幅均超過400%。業內普遍認為,由於不少漲價因素短期內難以消除,加上今年旱災,下半年中藥材可謂鐵定要迎來新一波漲價。
 
藥商加游資聯手炒藥材
 
  中醫協會的專家指出,近年內地天氣異常氣候頻發,中藥材的收成確實大受影響。去年西南大旱,雲貴川的道地藥材三七、雲木香、當歸、雲黃連等大幅減產。數量短缺,為游資提供了炒作的機會,內地部分藥材市場過去一年不時能看到溫州商人大量囤積藥材的動作,待市場上部分藥材現貨不足就乘機提價賺一筆,業內人士抱怨,游資將原本平靜的藥材市場搞得完全進入混亂時代。
 
  除了游資之外,因為藥材價格飊升而業務受到嚴重打擊的藥商,由去年起亦加入囤積中藥原材料的行列,囤積中藥對象包括三七、金銀花及太子參。有內地媒體報道,內地藥企康美藥業(滬:600518)曾經因為囤積三七淨賺了8億元。
 
  同時近年農民缺乏種植藥材的積極性亦是藥材漲價的原因。目前中藥材被明確定為農副產品,實行開放經營,但沒有一個政府部門管理中藥材的生產和加工。雖然中央加大了對糧食農作物的補貼力度,不過被列為農副產品的中藥材並未獲得相應的補貼,不少原本種藥材的農民,因此改種補貼力度較高的農作物,少種少收自然令部分藥材的價格連連升高。加上盲目採收野生中藥材,導致內地至少有13種藥材已被認定為瀕臨枯竭狀態,其中包括製造雲南白藥的主要原料重樓,這類藥材被市場炒上天價。
 
  中藥材價格如果持續上升,而高價成本又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受惠的可能只是大量收購藥材的企業或者游資。令人擔心的是如果中藥材價格高企不下,人為的炒作可能導致部分藥材出現壟斷,一旦惡性循環,恐怕以後不少藥材要高價才能得到,使老百姓要面對另類的「看病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9歲泳手一度被拒參賽,議員指泳總執委會長兼任上訴委會長欠公正► 立即投票

更多京城札記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