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7-02-20

拉美發展的兩難局面

  在拉丁美洲,利用天然資源帶動社會和經濟發展很常見,但也經常引起社會紛爭。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玻利維亞的「水戰爭」。

 

  1999年,玻利維亞當時的獨裁政府決定把科恰班巴市的供水權外判給一間外資公司,理由是當地原有的供水設施已老化,當地並無足夠的資金去更新系統,因此要借助外資來改善供水服務。但當外資公司接手供水服務後,水費大增,有些費用的增幅甚至高達50%,嚴重影響當地較貧困市民的生活。很多市民因此走上街抗議政府的新措施,整個城市示威不斷,最後政府出動武力鎮壓,導致百餘人受傷,有一17歲少年死亡。事件愈演愈烈,令政府承受巨大壓力,最終擱置引入外資供水的計劃。

 

  從表面看,這是社會運動的勝利,因為它間接促成了玻利維亞現任總統莫拉萊斯在2005年當選,成為玻利維亞史上首位印第安原住民出身的總統。但另一方面,在17年後的今天,科恰班巴市的供水系統和服務仍沒有任何顯著改善,因為自那次事件後,沒有政府官員敢提高水費,外資也就沒有投資意慾,此城因而一直沒有足夠資源去改善原有的供水系統。

 

  上述例子反映出,南美發展中國家一直面臨兩難局面:既要利用天然資源去改善和發展當地經濟,又不能影響和破壞當地居民的生活,同時要保護當地文化和環境。由於歷史原因,當地政府在利用外資發展自然資源時,往往遭到當地民眾的群起反對,在他們眼中,這是在剝奪他們的自身權利,是政府在私有化國有資產。

 

  儘管拉丁美洲擁有豐富自然資源,例如智利盛產銅,玻利維亞有很多石化資源可開發。但要開發自然資源卻會遇上各種問題,包括原住民搬遷的社會問題、砍伐樹木的環境問題,還有因開發而衍生出來的利益問題,例如收益如何分配和利用等,這一系列問題都困擾著南美各國的發展。最近智利首都聖地牙哥附近一水利發電大壩工程項目,就引來很多反對和示威抗議,導致智利環境局宣布該工程項目不符環境規定,這會是另一個被社會運動叫停的工程嗎?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十萬八千里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