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2019
選擇原諒與慈悲:原生家庭的陰霾,差一點就把我們的幸福吞噬
某個下午,我與朋友談論起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我們當中,女友S與母親的關係最差:「我是來自潮州家庭的長女,第一胎不是男丁,令我父母覺得很丟臉,還好之後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我媽的產後抑鬱症才舒緩了一點。可想而知,對她來說,我的存在根本就是個困擾。」
「從小到大,她只會偏袒兩個弟弟,對我的態度卻像仇人似的。我曾經很努力地討好她,但她的冷言冷語總令我更難堪。坦白說,就算表面看來如何開朗自信,但我心裏至今仍然無法擺脫『何必有我』的空虛感。」
「而我爸嘛,除了賭錢之外他甚麼都不管,每隔一段時間便有親戚前來追債。我十五歲那年,他突然搬走了,後來叔伯們說他在廣州早就有另一個家。記憶中,當時我完全沒傷心過,甚至覺得那個瘟神終於走了……」
「丈夫一走了之,我媽不是應該很難過嗎?從那時起她反而愛上打扮,一下子好像年輕十歲。我想,其實她根本不愛我爸,離婚後的她反而更輕鬆自在,甚至很快就認識了新男友。不過,有日那位Uncle突然跟我媽說分手,理由是覺得我不肯接受他,對他的態度很冰冷。很可笑吧!從來沒有人對我熱情過,卻要求我笑面迎人?我猜他只是隨便找個分手藉口,而我就被我媽當成人生累贅。」
「當所有人告訴你世間上最可貴的是親情,而我卻好像是被全世界遺忘掉,完全感受不到愛……那種感覺,真的很難受!」
聽到S的經歷,再對照這一刻的她,你會看到一個女人是如何盡力地克服成長陰影。眼前的S有個彼此尊重、事無大小有商有量的丈夫,也有一對乖巧聰慧的女兒。S比任何人都清楚,愛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養份,她努力給予愛的同時,也藉著丈夫和女兒得到治療。
若說悲慘,這些大城小事也許遠遠不及家暴個案嚴重,但我們仍然不能輕視「精神虐待」的殺傷力。人類很多行為上的偏差,都是源於成長中的缺失。我們身上可能都出現過恐懼、貪婪、癡狂、孤僻、焦慮、憂鬱、自卑、嫉妒及控制狂等等特質,有些甚至演化成邊緣性人格障礙。若未能妥善解決,也許只會將不幸的人生無止境地延續。
世上沒有人天生便懂得如何當稱職父母,大家都是在trial and error的過程中被時間推著前進。父母若有不足之處,可以原諒的,選擇原諒;難以原諒的,選擇慈悲。上天給你的難題,試著用愛來化解,學習放下,學習釋懷,是對父母、對自己、對孩子,甚至對一切事情最好的回應。
「反面教材也是教材,我們總不能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所以更加要學懂付出和接收。你是否愛一個人,對方一定感應得到,那是偽裝不來的。」S微笑著說。
雖然改變不到過去,我們還是可以塑造自己的未來。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