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21
興建大型藝術活動場地,倒不如從藝術教育開始
本年度的《政府財政預算案》將於下月24日發表。
在《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展開期間,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說:「在編製二○二一/二二年度《財政預算案》時,我會維持逆周期財政政策,緩解經濟下行對市民以至工商百業的壓力,保住經濟元氣;同時會着眼未來,為疫後的經濟重振和發展作準備。我誠邀社會各界就新一份預算案提供寶貴意見,和我們攜手跨過眼前的困難,建設美好的將來。」
隨著公眾諮詢正式展開,來自普羅大眾的「派糖」之聲不絕于耳,這在百業蕭條的當下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我更關心的反而是司長口中的「為疫後的經濟重振和發展作準備」的想法。
在對症下藥之前,我認為財政司司長必須理性地去認清面前的一個inconvenient truth,就是在全民接種疫苗的那一天之前,各行各業(尤其是香港四大產業之一的「旅遊」,當中包括零售、住宿、餐飲、運輸以及其他個人服務等)在未來一年的發展前景恐怕都難以樂觀。
在這樣的經濟大環境預測下,財政司司長應該怎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在帶領港人走出經濟困境?
說到財政預算案,很少人會聯想到政府對於文藝界的支持。但其實在過往的財政預算案中,有關「文化藝術」的著墨還是有的。
例如,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文化發展」的一節就提到:「香港中西文化薈萃,是國際文化大都會。文化藝術活動不但可豐富生活內涵和提高素養,亦可為青年提供發揮創意的空間和就業機會。在二零一九/二零年度,政府投放在文化藝術的總開支超過五十億元。」
又提到:「要文化藝術發展百花齊放,我們需要民間和商界的支持。我會為『藝術發展配對資助計劃』增撥九億元,進一步帶動贊助文化藝術的風氣。」
說到這裡,大家能夠看出政府在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時候,在思維上和策略上的最大missing link在哪裏嗎?
是的,就是「教育」(Education)。
為何教育那麼重要?
簡而言之:因為沒有優質、與時俱進的教育,就不可能培養足夠的人才,以應合未來的發展需要。
有關本地文藝界的未來發展,且看去年的《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文化設施」的一段:「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其中戲曲中心和自由空間已於去年先後啓用。其餘的文化藝術設施,包括視覺文化博物館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及演藝綜合劇場將於未來數年相繼落成,為藝術家提供世界級的場地⋯……香港藝術館去年年底已重開。興建中的東九文化中心,將於二零二二年啓用。我們亦積極籌建多項新設施,以及擴建和翻新現有設施。」
財政司司長或許不知道的是,香港最缺乏的其實不是世界級的藝術文化展覽活動場地,而是具備國際文化視野和溝通能力,既了解大中華歷史文化,又能夠與本地觀眾在精神上connected的藝術專才。
所謂的藝術專才,我指的是藝術策劃以及推廣方面的人才,而非財政司司長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及的「藝術行政人員」(「我已向藝術發展局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共撥款二億一千六百萬元,提供約七百個實習、獎學金及在職培訓名額,加強培訓藝術行政人員,支持香港文化藝術發展。」)。
前者需要的是宏觀的整全教育,當中vision和passion缺一不可,兩者都是以短視的職業導向為政策考慮的所謂「在職培訓」永遠培不出來的。
別忘記,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藝術市場是最先復甦的一個行業。所以說,香港藝術市場的這個大餅早已預備好了(多得同業在過去十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問題是本地大學有沒有及時提供相應的教育機會給予我們的下一代,「為疫後的經濟重振和發展作準備」?
舉例:在香港這個全球第二大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連一個像樣的Global Art Business或Art Market碩士課程都找不到,這是完全說不過去的。但願英明的財政司司長可以優先考慮為本地大學提供學費資助,鼓勵更多院校盡快開設相關的藝術市場課程。
這是一個可以極低成本而又快速有效地解決年青人就業問題的一大良機。
香港的文化軟實力能否在「後疫情時代」重振雄風,還是從此一蹶不振?
在這關鍵的時刻,還請財爺三思。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