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11/07/2023

錢幣熱潮再次席捲?近現代金銀幣仿品多不勝數,找到一枚真品可換一座別墅?

  上世紀八、九年代,中國大陸刮起一陣炒賣錢幣、郵票的狂風,後來席捲香港。當時不少普羅大眾跟風,傾盡所有,滿腔熱誠地投入炒賣行列,令到上環永吉街誠利商場人頭湧湧,熱鬧過趁墟。當時,人人手上拿著一大叠鈔票,見貨便買,也不問價錢。但好景不常,當中國大陸的莊家散貨散得七七八八的時候,錢幣、郵票的市場價格便一直插水,令到大部分炒家如喪家之犬、生無可戀!

 

  「上帝要其死亡,必先令其瘋狂!」不論是「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還是後來發生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錢幣、郵票狂熱」Coin & stamp mania,普羅大眾都是被勝利沖昏頭腦,瘋狂地買買買,完全忽視危機的存在,最終成為莊家口中的一塊肥豬肉!

 

  錢幣、郵票市場最近二、三十年來如一潭死水,但偶爾還是聽到某某以一枚錢幣或是郵票換來一層豪宅的聳人聽聞故事。這些故事大部分是假的,無非是不同的莊家散播假消息,興風作浪,如此而已!

 

 

  幾天前,一位中國大陸的朋友傳了幾張銀幣的相片給我,問我是真是假、值多少錢。他還提到「華山論鑒」一名專家宣稱廣東省造的「庫平重壹両福壽雙全」銀幣是專為慈禧太后七十大壽而造,是記念幣,不是流通幣,傳世品少過十枚!

 

  我不是銀幣專家,没有專業知識、資格判斷真假。我可以做的是叫他將銀幣送去PCGS(Professional Coin Grading Service)驗證。

 

1903年癸卯奉天省造光緒元寶庫平銀一兩銀幣樣幣

北京誠軒

 

  2022年北京誠軒春拍,一枚「1903年癸卯奉天省造光緒元寶庫平銀一兩銀幣樣幣」以4,657.5萬人民幣成交,打破中國近現代機制幣的成交記錄。

 

  據藝術媒體報導「它最早出現在市場上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經著名錢幣學家馬定祥鑑定為真品後,以2,000美元售與著名收藏家耿愛德(E. Kann),到1991年『古德曼藏中國錢幣』付諸拍場,資深錢幣收藏家張秀青以18.7萬美元(當時約合人民幣100萬元)競得,後來80後收藏家周大為於2010年以2,500萬天價私洽,再到去年北京誠軒的4,657.5萬元天價拍賣成交。」

 

  我翻查拍賣記錄,發覺資料有點出入。

 

  1、1971年6月18-20日美國洛杉磯Schulman Coin & Mint公司「耿愛德藏中國錢幣及其他錢幣」專場拍賣會,拍賣品第1065號,成交價:3,000美元。

 

  2、1991年6月3-4日美國蘇佩里歐郵幣公司Superior Galleries「古德曼珍藏中國錢幣」專場拍賣會,目錄封面拍賣品第1561號,成交價:18.7萬美元。

 

  3、2010年,上海收藏家周大為斥巨資收入回歸內地,當時對外未透露價格。

 

  藝術媒體如何得知私洽價是2,500萬,令人費解!

 

  無論如何,「奉天一両」再一次掀起「銀幣狂熱」Silver coin mania怠無疑問!

 

1903年戶部光緒元寶庫平五分金質試樣幣

北京匡時

 

  繼「奉天一両」之後,另一枚絕世孤品「1903年戶部光緒元寶庫平五分金質試樣幣」次第登場,以「估價待詢」形式上拍,由北京匡時舉槌。

 

  這一枚金質試樣幣來頭更大,歷史背景更為有趣!

 

 

  拍賣目錄指拍品由秦子幃、馬定祥、稻房遞藏,但PCGS膠盒上只印上馬定祥、稻房的大名。

 

  秦子幃是民國時期收藏歷代金銀幣的大家之一,與蔣仲川齊名,是中國泉幣學社特別會員,曾收藏各類中國金銀鑄幣600餘枚,1941年時,以中英文著《中國近代貨幣集拓》一書,由12分冊拓片組成,全書用宣紙精印,印量五十冊,但如今傳世極少。

 

  馬定祥,曾任浙江省博物館顧問、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市錢幣學會名譽理事、《中國錢幣大辭典》元明清篇主編、美國《珍藏》及《愛華金訊》錢幣雜誌首席顧問。出版過《太平天國錢幣》專著,批註了《歷代古錢圖說》,並編著了《萬拓樓錢幣叢書》等錢幣類書籍。他畢生從事錢幣的集藏、鑑定和研究,久負盛名。

 

  稻房是匿名資深收藏家,在上世紀80年代收藏郵票,是中國最早一批合法收藏家。他同時是中國清朝後期出現的機制金幣收藏家。他曾豪言:「專門獻給皇帝的金幣共有5款,被我收齊了,其中一枚是從埃及法老那裏收藏到的。這是工業革命中的金幣鼻祖,正是中西方文化技術交融的階段。如果要編撰大清皇家金幣的歷史,起頭的金幣都在我這裏,我佔據源頭,扼了金幣的龍頭。」由此可知他在銀幣收藏界的地位有多高!

 

  拍品來源顯赫,它背後的歷史又如何?

 

  1903年正值多事之秋,「帝黨」和「后黨」的新舊勢力為了機制銀幣的計重單位問題爭論不休。以度支部尚書載澤與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盛宣懷為主的「帝黨」,主張採用民間已盛行多年的仿外國「一圓」銀幣(重約七錢二分)製造以「圓」計價的錢幣。

 

  「后黨」的兩江總督劉坤一和兩廣總督張之洞等人則極力主張恢復傳統計重銀兩制,生產以「兩」計價的銀幣。「兩」指的是清政府用銀的重量標準「庫平兩」,起源於康熙年間,但具體規格到了《馬關條約》才有了明文規定,一兩約為37.3克。

 

  當時清政府朝廷各部因為計重單位「計圓計兩」各執己見,兩派因此相爭多年,但由於「圓兩之爭」一直沒有結果,最後迫於壓力,很多地方都曾試製了流通的「兩制」金銀幣。

 

  直到1910年(宣統二年),清政府頒布的《幣制則例》中「大清國幣單位定名曰圓,暫就銀為本位」的規定,宣告了以「圓」作為計重單位的勝利。至此,幣制史上相爭多年的「圓兩之爭」才算塵埃落定。

 

  這一枚金質試樣幣最終以甚麽價格成交、會不會令到更多人頭腦發熱,瘋狂入市炒賣近現代機制幣?我拭目以待!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金幣 #投資 #古董 #機制幣 #拍賣 #Art & Culture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