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6/2015
是誰說了算?
幾年前一位本地行家神神秘秘地給我看兩件哥窰器,他說是宋、元時代的器物,開出來的價錢不上不下,即是沒有宋代哥窰器哪麼貴,也不是明清哥窰器哪麼便宜。
這位行家鍿銖必較,十多年來我跟他不論吃飯、飲茶、灌水,十次有八九次埋單的必然是我。有一次他買入一件耀州印花碗,我說是假,他一臉不高興,幾乎趕我出門口。
幾個月後我經過他的店舖,看見耀州印花碗還是放在當眼的地方,好明顯他是不捨得當假貨收起,卻心存僥倖,希望總有一天有一個水魚把它捧走。
他生性孤寒、眼界不高,見到好貨也不會出高價洽購,將自己局限於經營中下價貨的層次,打不開一個局面。
如此一位人物,怎會捨得出大價錢買入兩件哥窰器,他說是宋、元時代的器物,不用仔細看我已經不信。
我時常強調,一級好貨不會出現於一個眼界不高、資本不雄厚的古董商的店舗。邏輯很簡單,有眼的未必有錢,有錢又未必有眼,要有眼有錢又有膽量才買到一級好貨。有一部份收藏家偏偏不信邪,最喜歡在賣假貨,賣大充頭的店舖轉出轉入,以為憑自己雙眼可以食到仙丹(檢漏)、執到筍貨,後果當然是收到一屋垃圾。
真小人與偽君子,我不怕真小人,他們擺明車馬賣假貨,正是願者上釣。偽君子講究包裝,滿口仁義道德,望之如老學究、真正的專家,內心卻猥琑不堪,一是賣高仿,一是將貨品賣貴一、二倍宰客,這類人,在古董商之中,為數不少。
另一類是賣不到代的大充頭,即是將明、清器物說成是宋、元器物,再開一個不上不下的價錢,引君入甕。
哥窰的窰址一真沒有被發現,它的真正面貌是怎樣,沒有人知曉,這就提供一個渾水摸魚的機會給拍賣行和心術不正的古董商。
拍賣行長久以來將哥窰器斷代為宋代,但宋人筆記、宋代文獻從沒有記載關於哥窰器的片言隻字,只在明代的《宣德鼎彜譜》、陸深的《春風堂隨筆》和高溓的《遵生八箋》等等提到哥窰器,大部份古瓷專家因此相信哥窰器與宋官窰器一脈相承,或可能是元初製造,仿宋官窰器的製品。
拍賣行將哥窰器定為宋代,此舉無疑是渾水摸魚。
既然拍賣行的說法不能作準,那麽應該根據誰的說法為不同的哥窰器斷代?
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特徵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兩種不同顏色的大小紋片,稱為金絲鐵線。
哥窰器細緻、精美,以後各代都有仿品,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窰瓷的高潮。到了清代後期,哥釉明顯地不如清前期,顏色愈來愈深,開片愈來愈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鬆。
既然哥窰器歷代都有仿品,如何為它們斷代無疑是一大難題。
哥窰器藏品最富的要數清宮舊藏,亦即是現在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及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的藏品。這類傳世品流傳有緒,提供鑑定哥窰器和斷代的珍貴資料,如燒造工藝、器型、特徵等等。收藏家和古董商不熟悉傳世品的種種面貌,對鑑定哥窰器和為它們斷代,便很容易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哥窰器不聞出於墓葬,傳世品的數量亦不多,在坊間出現的哥窰器沒有收藏歷史provenance,時代特徵不明顯,因此製造年代存疑,新進收藏家避之則吉。
何況市面假貨充斥,危機重重,新進收藏家如要勉強收藏,應先多看博物館的傳世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才著手還未遲。
【你點睇?】媒體近日報道有關愛隊涉活動造假或誇大以滿足KPI,事件會否影響你對關愛隊的印象?►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