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19/11/2015

芬蘭教育最重視反思能力

  從十一月號開始,台灣的《親子天下》雜誌,連續三期推出「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未來」系列報導。第一期,雜誌編輯們遠赴芬蘭,對近十多年一直被視為世界的典範和奇蹟的芬蘭的教育,作第一手的採訪報導。

 

  芬蘭的老師素質公認是世界一流,然而要成為小學老師的錄取率只有10%,老師沒有評鑑、終身職、沒有分級。《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陳雅慧問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實驗中學副校長:「當你要聘用一位老師時,關鍵是甚麼?」她不假思索的回答我:「反思能力 ,隨時反思『為甚麼要做這件事?』『為甚麼要這樣教學?』『沒有更好的方法嗎?』」。 

 

  陳雅慧認為,芬蘭與台灣,最大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習慣反思,是不是「相信」自己做的事?還是讓相信被無可奈何的「應付」綁架:學生應付考試、老師應付成績、校長應付評鑑、家長應付生計……。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策劃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簡稱PISA),是旨在評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學生,若要參與社會,是否掌握足夠的知識與技能。台灣學生在PISA排名不低。但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也反映在孩子的學習中,2012年PISA評量結果,台灣學生的數學程度的差距是世界第一。也就是說,台灣有最頂尖的學生,但也有愈來愈多「教室裡的客人」。而芬蘭則是「全世界學習落差最小」的國家。這是《親子天下》認為台灣需要向芬蘭體制學習的地方。

 

  台灣《親子天下》雜誌在芬蘭的教育現場,看到好幾個新鮮的教學法:

 

  1. 跨領域學習。老師不用教,老師做給你看。赫爾辛基大學實驗中學,每天早上十五分鐘的「朝會」,全校師生聚集,每一個老師和學生都有機會,針對任何一個題目在大庭廣眾前作專題分享。採訪團隊到訪這一天,中學數學老師準備搖滾樂與戰爭的主題,告訴學生這個世界需要仇恨以外的觀看角度。

 

  2. 鷹架,又名支架式教學。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在教室公布欄用圖貼出整天行程。孩子們清楚知道遊戲時間結束是講故事,接著洗手、吃午餐。同一個公布欄上,月曆用不同顏色顯示星期幾,圈圈標出今天在本月的哪一天。一長串果實做成的串珠,讓孩子可以數這個學期過了幾天,還剩下幾天?孩子邊學數學,邊掌握住每天怎麼進行?每個月如何組成?每個月又和每季有甚麼關係?

 

  3. 自我評量的能力。小學三年級導師,每天下課前會和學生談談「今天學會了甚麼?」「覺得自己做得如何?」「哪些你覺得很困難?」「哪些覺得容易?」四個問題。對話中,老師掌握學生進度,孩子也知道以後怎麼掌握自己的學習。

 

  但芬蘭仍舊不放棄對下一代的教育繼續探索。透過每十年一次的課綱改革,促動教育界的專業對話,共同思考:「我們想要創造怎麼樣的未來,要給孩子怎麼樣的能力?」芬蘭經驗讓《親子天下》看到,改變教育就是改變未來,支持老師就是支持創造改變的動能。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You May Also Like
#Reading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回顧24 展望25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