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2022
廖紫婷個展「宀」:入夜後的房子都是孤獨的,守候著一個人以微醺的燈光馴化寂寞
入夜後的房子都是孤獨的,守候著一個人以微醺的燈光馴化寂寞。夜深時分總是創作靈感湧現的時候,而晚上都瀰漫著一種曖昧不明的氣氛。人們看著窗外漆黑之中的光暈,在朦朧的腦海裏牽引著本來散落於四周的思緒。藝術家廖紫婷(Liu Tsz Ting, Purple)在「一九九九藝術空間」的展覽「宀」(Homely)中,展出一系列以建築空間為主題的作品,訴說人與物件之間的一種親密關係。
流離空間
廖紫婷在訪談中闡述自己對於建築物的看法:「建築物就如人一樣有著不同的成長階段,雖然它們在於外表上的變化,並不如人的成長般稍縱即逝,但是其中的結構都一直在變動——建築物就像是人一般也是有著生命的。」即使人們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我們總是在注意從門外傳來的聲音;在每一個獨處的時刻都懼怕著有人會前來劃破寧靜,同時亦會在失落的時候期待著別人的關注——人們就一直在這一個安全卻是危險的空間流離。
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謝拉(Gaston Bachelard)曾在著作「空間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中論述:「當一個夢想家可以透過自己的專注,讓物件轉化為一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相信在詩人的生活中,一切事物都是處於一個萌芽的階段。」(When a dreamer can reconstruct the world from an object that he transforms magically through his care of it, we become convinced that everything in the life of a poet is germinal.)在展覽中所展出的作品主要分為兩大類別,前者如「Wooden House with Windows」、「On Stage」及「Structure No.19」為幻想中的建築物,後者如「Berlin, Structure No.11」、「Structure No.17」及「Structure No.18」則是取材自柏林及布達佩斯等地的景物;廖紫婷透過在旅遊時所拍下的照片,以自身的想像繪製出一座結合心理狀態和經歷的建築物。
其中以英國劍橋的建築物作主題的畫作「Two Brownie at 4 O’clock River」,為參與康河撐篙體驗時候,以相機所記錄下來的幾座房子。作品標題中「Brownie」的命名為有關於一部由柯達公司(Kodak)於1900年所生產的「Brownie」相機,當時藝術家於英國市集內偶爾遇上了這一個型號的相機,它的外型亦因而讓她聯想起劍橋的房子。
積木世界
廖紫婷亦提及在繪畫直線的時候,都趨向於徒手繪製而不去運用繪圖儀器。她笑說自己在使用直尺的時候,本來預定好的直線反而會歪掉。德國攝影師希拉.貝歇爾(Hilla Becher)曾述:「我們(貝恩德和希拉.貝歇爾)拍攝水塔和熔爐的原因,因為它們是誠實的。它們具有功能而同時亦反映了它們的作用,這就是我們所喜歡的。 一個人總是想要成為他們理想中的形象,而不是他們真實的模樣。」(We photographed water towers and furnaces because they are honest. They are functional, and they reflect what they do - that is what we liked. A person always is what s/he wants to be, never what s/he is.)
人們在小時候都嘗試以不同的方式去築建一個世界,不論是在電子遊戲裏或是在堆砌積木的過程中,在大多的時候我們都是唾手可得的。然而在長大了以後,我們把同一種的模式應用在人的身上,才驀然發現原來人並不如物件一般可以任意控制的。就像是在一段感情關係中,嘗試奮力改變自己來符合對方理想中的模樣,但是這一切從來都不是一種由衷的改變。人們執著於繪畫一道完美的直線,但是當自己可以隨心所欲的時候,或許會從中發現一種屬於自己的完美。
廖紫婷為建築物賦予了一種憂鬱的狀態,作品中所呈現的並不是一種負面的情緒,而是一種欲言又止的曖昧感覺。人就如建築物一般,經歷著無數的出現和離去。黑夜裏的光暈縱然是短暫的,卻成為了人們守候已久的慰藉。
曾秀儀 x 廖紫婷(雙個展):「宀」
日期:即日至9月25日
時間:周五至周日(14:00—20:00)| 周一至周四(供預約到訪)
地點:一九九九藝術空間 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富德樓10樓365室
查詢:https://www.instagram.com/1999_artspac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iutsztingliu/
作品集:https://www.liutszting.com/
參考文獻
Bachelard, G. (1994). The Poetics of Space. (M. Jolas, Trans.) (1st ed., p. 70). Boston,MA: Beacon Press.
Becher, H. (2008). Klar waren wir Freaks. (J. Colberg, Trans.) Süddeutsche Zeitung Magazin, (20).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