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2014
梅杜薩之筏
梅杜薩之筏 Le Radeau La Méduse
帆布油畫 高4.91米 寬7.16米
畫家:傑利柯(法國人) Théodore Géricault(1791-1824)
展藏於羅浮宮一樓浪漫主義畫廊(77室)
1824年羅浮宮在畫家死後購入
沉船事件真有其事,發生在1816年,拿破崙被打敗流放後一年,昔日的波旁王朝重新回來,在位者是在1793年上斷頭台的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世。整個社會氣氛是復辟,貴族回朝。這時刻亦是英法在海外爭奪殖民地激烈之際。法國派梅杜薩號去非洲重新掌控英國交還的塞內加爾;回航時擱淺,死傷甚重。這幅畫是以剛獲救前一刻為主題,描繪沉船事件的餘波。
沉船事件觸及政界神經,那是件醜聞。船長無能,是個回朝貴族,靠關係,傍著王朝重新擔任船長。由於瞎指揮,只求快速前進,終於擱淺。船長及一些高級官員先搶救生艇逃離現場,留下147名員工自生自滅。他們臨時凑合地編造22米長、7米寬的木筏,百多人拼命擠上去,希望有救。在大海茫茫中飄浮了12天,終於第13天獲救,只剩下15人,5人在登岸後不久也死去了。
在生還者10人中,有位醫生,他將12天在怒海掙扎的情景認真細緻地寫成文章,發表在報章上;在海上的十二天,暴露出人最為惡劣的獸性,為了自救不惜將旁人推下海,無水無糧,人吃人的情況亦出現過。畫家嘗試將這種種恐怖情節譜成這幅巨作。傑利柯為作此巨做過許多研究,收集有關沉船資料,採訪生還者,到殮房觀察屍體的皮膚顏色,做蠟像擺位,甚至請木匠做木筏模型,到海邊觀察。
畫的總構圖是兩個金字塔型,但找不到單一的消失點,整個畫面近似舞台布景。我們的目光慣常地從左到右看;畫的左邊一直拉上去,形成三角形,最高點是正在狂呼的黑人,那是死裏逃生的過分興奮。稍遠處看似有隻船隻在移動。畫家用黑、灰、棕、青色混成一種緊張的人類處境。相對於大部分人的狂呼吶喊,一位戴紅頭巾的老人抱著他已死去的兒子,無神地望著我們。他在想甚麼呢?無人猜得準,也許,過去幾天在生命邊緣掙扎求存、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同族相殘的一幕一幕可能重新在眼前重現。
傑利柯這幅畫嘗試在當時佔據著法國官方畫壇的那種過份重視秩序與理性、溫和靜穆、脫離生活的新古典主義傳統突破,用寫實的手法,創作這幅毀譽參半的巨作。傑利柯出身於富裕家庭,不愁作品無市場,他可以放手去嘗試。
這幅畫不是寫實之作,至少不是新聞報道式的描繪,十多日來的死屍肯定不會這麼完整,而人的頭髮及面容也畫得頗潔淨整齊,那肯定不是獲救者的形象。
畫家要兼顧藝術與真實,但最終是前者更重要。其實,所有藝術品,都是寫詩而非寫實。
傑利柯對自己的作品早有預感,知道肯定會招來許多來自朋友及敵人們的責難。1819年在巴黎展出時,罵聲四起,但兩年後在英國展出,郤備受好評。
傑利柯只活到33歲。1824年死後,這幅畫被羅浮宮以6500法郎購入。
可以說,這幅梅杜薩之筏,領導出一個新的繪畫流派,法國畫從新古典主義走進浪漫主義時代。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