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2024 12:51
《行內行外-梁崇讓》金融戰永不止息和「零」的年代
《行內行外》曾幾何時,香港股票市場可算是投資者的樂園,也有人稱之為國際提款機,當時被稱譽為國際金融中心,又有「紐倫港」的美譽,可謂一時瑜亮!可惜在近幾年,在美國政府的揶揄下,卻變成歐美資金捨棄的市場,更被人譏諷為金融中心遺址,世事真是變幻難測。 近日有新聞報道,南韓民眾投資港股相關產品損失以十億元計,而新加坡對沖基金亞洲創世紀資產管理也因買入中港股票,同時沽空日本股票,令基金損失近兩成,近日宣布即將關閉其宏觀基金。近期日本股市牛氣沖天,升破36000點水平創34年新高,港股則熊蹤處處,曾失守15000點水平,滬深300指數也觸及五年新低,導致該基金損失慘重,基金創辦人兼首席投資官更聲稱已到了失去作為交易員信心的階段,證明過去的投資經驗不再有效,反造成管理投資不利。 *跨市場套戥,新加坡基金損失慘重* 早前筆者曾提及雖然港幣與美元掛勾,但買港股空美股或空港股買美股的跨市場套戥買賣仍存在風險,隨時會有嚴重虧損,料不到言猶在耳,已有基金因跨市場買賣出事。其實現時中港股票與美國市場的相關系數已愈來愈低,加上近年中美關係惡化,投資市場走勢趨向極端,已再難以跨市場套戥買賣模式圖利,更何況中╱港╱日市場的相關系數一直偏低呢?筆者仍相信在投資市場,經驗和信心仍然非常重要,但怎樣才算有經驗和何時才可以有信心?卻難以解說和判斷。 記得有證券業老行尊曾向筆者稱,如沒有經歷三次大跌市或股災,都未能算得上有經驗,不知大家是否認同?加上現時的衍生工具促使市場的波動更大。此外,衍生工具能否完全百分百可作為套戥或套利的工具?那還真是要研究和考工夫了,當年因套戥出事的中信股份(00267)和國泰航空(00293)便是其中的例子。今次中港股市急跌,又傳出是與衍生工具跌至觸及斬倉價有關,跌至此水平全是殺倉行為,這可能性是否存在?如屬實,又是大鱷在市場興風作浪的把戲,普羅散戶靠邊站還是火中取栗?只好自行決定了。 近年政治影響經濟的要素愈來愈多,經濟成為政治的手段和工具籌碼更為明顯,導致投資市場瞬息萬變,保護主義再度抬頭,單邊主義、雙邊主義、多邊主義、地區化、全球化等政策的改變,左右了各國的國策和政經關係,直接或間接影響全球的政經發展,令資金和投資市場出現不尋常波動是在所難免。香港只是中國的一個特區城市,缺乏天然資源,可算是被動和外向型經濟,金融業、服務業、旅遊業、貿易和專業服務等行業現已上市的公司,大部分是內地企業。 *貪婪槓桿行為,破壞實體經濟發展* 傳統上,業績或盈利才可左右股價升跌和體現公司實質價值,內地領導人多次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金融的宗旨是服務好實體經濟,這也是金融的使命,而實體經濟是中國發展的本錢,是構建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但今時美國投資銀行和資金主導著全球的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往往利用衍生產品或工具的槓桿行為,在世界各地投資市場舞高弄低,令市場偏離實體經濟的方向發展,且令企業或投資及投機者只貪圖雪球愈滾愈大而致的資本增值,反過來金融資本的流向或流動性衝擊或破壞了實體經濟和企業的正常成長及發展,更漠視了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金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企業融資變成「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熱潮爆破、2008年金融海嘯,以至後期歐洲國家的債務危機等等,全都與資金和背後的衍生工具等槓桿行為和「華麗包裝」有關,當然又是少不了有美國背景的投資銀行或對沖基金參與。雖然內地近年已積極遏制和禁止P2P網貸平台、影子銀行、信託公司、互聯網金融和三角債等融資機構的操作,但是仍無法避免如恒大(03333)內房債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債務等接連爆雷,其中也涉及不少境外債,而境外債更難以監管和控制,這才引發近日全球關注的內地金融債務危機,也導致中港樓市和股市齊齊下跌,成交縮減,同時引致不少投資者對中港市場失去信心。 *當權者須實事求是,不可遠離群眾* 如何讓市場投資者和市民重拾信心?這便應是當權者的責任。依稀記得多位領導人都曾強調謂:「當權者要實事求是,不可遠離群眾,不要光喊口號,不要沒有實際行動!」相信這些金句,對每一位當權者都是永遠受用。 *後記* 踏入2024年,中港兩地股市跌勢加劇,利淡消息全面籠罩中港投資市場。內地政府不得不出手下調存款準備金放水救市,是次降準料可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一萬億元人民幣,並降低了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資金成本;市場更傳出內地成立兩萬億元人民幣平準基金,從中國境外機構經滬深股通購入內地股票以穩定股市,雖然消息未證實,但已有穩定市場之效。此外,中國人行與香港金管局也宣布擴大理財通投資額度及產品範圍,和把內地債券納入抵押品,這些舉措目的都是強化和活化中港兩地的資本市場,增加市場的流通量,期望吸引更多外資參與內地投資市場,以激活內地資金市場。 內地救市消息傳出,兩地股市立即回升,究竟是谷底回升還是死貓彈,已引起各方爭論,從過往歷史來看,每次降準後,大市最終還是向下走,今次能否破例上升?仍有待觀察!目前最希望中國重蹈日本舊路的必然是美國,今時今日的形勢,美國政府有機會在經濟上加重打壓中國的力度,意圖令中國的經濟雪上加霜,現已傳出有美國政界人士正倡議出招打壓中國生物科技重點企業,美資投行摩根士丹利更出口術,指內地債務問題無法扭轉、人口和出生率下跌以及出現通縮,加上資金從內地繼續流出,導致經濟難以有理想的增長,因此下調港股今年目標價,最悲觀可見11000點水平,可算是語不驚人誓不休,與有港股股評人看好港股將見四萬點的說法同樣吸睛,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說事實,從傳媒報道,金融業壞消息接踵而至,亞洲金融業不斷裁員減薪和不派獎金花紅,令投行行業風光不再,現時金融服務業「零獎金」與「零佣金」形成了「雙零」了,真的相映成趣嗎?只好無奈苦笑吧!此外,高盛、摩根大通、美銀、瑞銀及花旗等華爾街大行,過去18個月內已在亞洲進行了多輪裁員,照理金融業員工的供應只會增多,這又與早前傳媒和政府有關當局所講的金融業缺人才、須搶人才等等有所出入和矛盾,那國際投行的行動,只能解讀為被裁者全已不是金融人才,或再沒有公司願意聘用,或已立即找到其他工作,或不願來港工作吧!所以,香港市場仍是缺人才,要高薪搶人才。只是,筆者從坊間所聽到的金融業多是減薪、被裁和自動離開行業的消息,那真令人莫名其妙了,唯一可解釋的是現時金融業不再需要傳統的金融人才,只需要能創造金融新領域的人才,這也算是產業轉型吧! 不過無論怎樣,筆者感受到活在這資訊發達的世代,官有官話,民有民話,也有真真假假的報道和分析,讓普羅群眾真是難以分辨,不知誰可以信。回想起很久以前市民期望政府政策可做到「人人有屋住,人人有工開,人人有收入,人人有飯食」這句老生常談,現時靠佣金和靠獎金的金融服務業從業員還有甚麼呢?如繼續是「零佣金」「零獎金」,相信只會步入四無或變成四無人士--「無屋住,無工開,無收入,無飯食」。如無法在行業內轉型,只能盡快轉行嗎?多年的經驗和專業只能變成「零」?這便是現世代的大趨勢嗎?《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總幹事 梁崇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