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0 08:00:00
青年不做機械人 創意踢走冷漠
當香港社會經常被指冷漠得像鬼、沒思想如鹹魚時,很多年輕人其實不甘今生就此白過。第二屆「今生不做機械人」夢想計劃,由籽識慈善基金舉辦,鼓勵年輕人尋夢。
入圍單位有藉輪椅體驗宣揚共融社會,也有90後透過旅遊配對和順風車體驗,希望香港社會不再冷漠。計劃將於本月底(10月31日)頒獎。
輪椅體驗 蒐無障礙行山數據
「滾動力量」發起人朱影翠是物理治療師,曾在瑞士參加傷健共融義工項目,發現外國跟香港很不同:「輪椅使用者不會擔心自己出街,傷健人士也不一定要很差地過日子。但在香港,大家病了、受傷就很沮喪。」
「滾動力量」成員(左起)Gayt、朱影翠、鄧緯榮和Gloria,希望跟企業和發展商合作,協助企業評估商場及城市的無障礙設施,讓員工跟傷健者一同體驗輪椅行。
她跟輪椅使用者、中大心理學博士生Gloria想法一致:「私家車、單車都有車輪,具備移動能力,輪椅也一樣。偏偏輪椅卻予人弱者的感覺。」
二人夥「義遊」創辦人鄧緯榮、Gayt和Daneil「埋班」做輪椅體驗,「讓年輕人輪流坐上輪椅遊覽地區;走出『我』這個固有視角和生活模式,體會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感同身受,有了同理心,返到社區和工作崗位,就多了新角度看這個社會。」
香港「傷健共融」和「無障礙設施」講了十多年,但發展仍落後於其他發達城市,「外國山路和樓梯也有很多配套設施,讓輪椅人士使用。香港大商場也會有,但去到舊區就沒了。」Gloria對此體會尤其深,「有些傷健設施的設計不是從用家角度出發,例如輪椅斜台要去到後門甚至後巷,要穿過很狹窄或沒人的地方才到。」
「做好設施利旅業」
因此「滾動力量」另一工作,是蒐集無障礙設施的位置和數據,例如到香港仔郊野公園做體驗,希望找到一條輪椅人士也可使用到的行山路線,「幾厘米高的小梯級輪椅仍勉強可上到,有些太高的要推輪椅才成。」位置和數據會放上外國地圖手機App,如Wheelmap,「他們像維基般採用open source,人人都可編輯。」
不過鄧緯榮坦言:「就算硬件配套多好,一個(歧視)眼神就『足以殺人』,令人不想出街。」不時有人跟他們說:「其實香港的無障礙設施已經很好,毋須這麼苛求。」鄧緯榮相信這確是他們的真心話,「希望他們明白,我們不是要特意服務一班小眾,而是想讓香港整體進步。處理好無障礙設施,有利旅遊業。香港定位為國際城市,不能光在經濟層面做完就算。要吸引人才,讓人真心想在香港居住,需要無障礙配套。」
「滾動力量」自負盈虧經營,朱影翠一方面希望能成為社企,聘請傷健人士打理,「另方面卻想『滾動力量』消失,因這代表功成身退,很矛盾!」
本地人當導遊 有意義無懼抄襲
90後張琦琪熱愛旅行,「外國人普遍以為香港是個石屎森林,名勝只得主題樂園和山頂之類。」當她出外旅遊,也發覺到不少名勝,當地人根本不會去。
張琦琪(左)和張廷樂擬跟網上的旅遊、攝影或歷史群組甚至青年旅舍合作,「想讓背包客知道,透過我們可認識到很多熱情本地人。」
這觸發她與拍檔張廷樂創立網上平台「Pal&Me」,配對港人與訪港旅客,「由本地人扮演導遊角色,帶遊客周圍去玩。」兩人堅信香港有其獨特文化,郊遊設施也上乘,只是未被廣泛認識。「本地人也可深入地認識香港,知道香港有很多好玩地方。」
Pal&Me有點似Airbnb和Uber等共享經濟平台,「由本地人做主導,登記時講明自己專長,例如熟悉香港歷史的,可帶遊客走一場歷史本地遊,或者簡單地吃一頓『茶記』亦可。」張廷樂說希望香港社會不那麼封閉,「識朋友,彼此分享從來是開心事,不需要那麼多隔膜。」
不賣廣告靠合作
張琦琪補充:「一開始想主打20來歲或仍在讀書的人,因他們較多時間,較有熱誠去做。但最終決定不設年齡限制,只要是土生土長,覺得香港是特別的,我們就提供一個平台給他去介紹香港。」配對沒金錢交易,也不接受商業廣告,希望維持中立性。
平台暫時只得「兩對手」,Facebook專頁讚好人數有限,「未找到IT朋友幫忙,要擴充就一定要有合作和增加曝光率。有外國朋友來港旅行時,我們會帶他們去玩,一方面建立聲譽,一方面也試試Pal&Me是否可行。」
萌芽階段就將創新意念曝光,會否擔心被抄蹺?「抄襲的確很容易,何況別人有財力和資源,一定做得比我們快。但不論最後是我們抑或別人去完成,對社會也有益處。」
學生順風車 測試港人冷漠度
教院學生王子健、張卓殷、羅倩晴和溫舜雄結緣於Facebook上的「教院secret」群組,談到教院交通老問題時,恰巧有成員提到在台灣截順風車的經驗,大家想為何在香港不可一試?
(左起)王子健、張卓殷、羅倩晴和溫舜雄認為人與人相遇是一個緣份,「在交通發達的城市,順風車也不會失去其意義。」
「香港遊牧者」由是成立,「想做些另類創作,聚集有不同意念的人,帶出一些不同可能性。」順風車成了第一個實驗項目,「打破因循和框框,不用既定的交通工具和路線也可返到學校。」
冀邀不同種族參與
幾位同學分別於美孚、粉嶺、元朗及秀茂坪路邊,舉起寫上「大埔」、「教院」等的紙牌,由早上10時起開始截順風車,限時至下午5時。截順風車也要跟足規矩,包括不可以由認識的人接載、不可以有金錢交易,也不可以影響車主原有路綫,畢竟順風車原意是車主順路才載人。
最終所有參與的同學均成功上車返到教院,載過他們的有工程人員甚至是區議員和的士司機,「我也很猶豫,因為社會一直標籤著的士司機很市儈和商業化(收錢才肯載人)。」
他們未來希望邀請不同種族和膚色,甚至是老人家、紋身漢等截順風車,測試外間反應,「試試香港人的標籤效應是否真的那麼強——明明大家都是說英文,但載一個白人好像順理成章,其他膚色則就馬上關門開車。我想找出結果,看看是真是假。」
摘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