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1 09:57:20
拯救童工 織出和善(蔡美碧)
據國際勞工組織估計,全球有2.15億名年齡介乎5-17 的童工在各類血汗工廠工作,製造地氈、成衣、鞋、袋、食物等。大家在不知不覺中購買了這些產品,亦直接或間接地鼓勵這些血汗工廠的發展。在經濟、通訊及營銷皆全球化的大環境中,我們如何能保護這些弱勢的孩子?如何把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全球化?
螳臂可以擋車
印度在全球地毯製造所占的份額達25%,是主要的生產國。雖然法例禁止僱用童工,但全國約有12%的兒0童被賣作童工,部分在地氈廠工作。這些孩子被迫一天工作18小時,許多從未離開過工廠或織機棚。悲慘的命運還沒有就此完結,女孩子被賣到地氈廠後,往往再被人口販子輾轉賣到色情場所工作,令童工問題更形複雜。自從「織善」(Good Weave)在1994年成立後,南亞的地氈廠童工已由一百萬人下跌至25萬人。織善是由印度社會運動家薩凱西(Kailash Satyarthi)創辦的非牟利機構,宗旨是杜絕地毯行業的童工現象。
薩凱西生長在印度一個小康之家,父親是一名員警。他在六歲時,看見學校門口有一名年齡相約的小孩由爸爸帶著,每天替人擦鞋,不能像他那樣上學讀書,過正常的童年生活。這個景象讓他動了惻懚之心,在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後,他決定服務貧苦的兒童。薩凱西第一個項目是透過一個足球會的會費,資助貧困的兒童上學;其後在家鄉成立「圖書銀行」,讓孩子有機會閱讀多點圖書。在1980年,他成立了「拯救兒童運動」(Save the Childhood Movement), 集中目標拯救在手制地氈廠工作的童工。
Goodweave 創辦人Kailash Satyarthi
這些孩子大部分被拐帶或被賣到工廠,他們不只營養不良,睡眠不足,視力受損,還因長期坐在狹小的織機棚而致身體畸形發展,及因吸入羊毛纖維而引發呼吸道疾病。他們只賺取微薄的工資,有些被尅扣得不名一文,而且難以重獲自由。童工是現代奴隸制度的一種形式。 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都是童工出身,他們被褫奪受教育的機會,在困厄的生活下,往往以借貸度日。但在工廠賺取微薄的工資根本還不了利息和債務,於是父母便帶著孩子賣身給工廠。這些童工難以走出貧困的環境,令貧窮一代一代傳下去。
雖然薩凱西有崇高的目標,但他的工作卻危機四伏。他和他的團隊面對的是黑道上的人口販子、中介人和廠房東主。在拯救行動中,他們經常被打到遍體鱗傷,有兩位員工還被襲身亡。薩凱西覺得長此下去,整個運動難以取得成效,他們總不能像救火員般四處撲火;今天救得一個,明天又有其他孩子被販賣。在苦苦思量下,他覺得要循一個市場化的方式才能持續下去,擴大運動的社會和經濟影響。
運用市場力量抵拒巨大挑戰
薩凱西認為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然而卻有很多不同的解決方案。他將視線投向整個地毯編織行業,設計了一個名為「RugMark」的認證製造標準。這一標準要求地毯製造商和進口商承諾不在製作工序中使用童工,並接受織善隨時抽查其執行情況。能夠執行這標準的廠商和經銷商可以在地毯上標貼「RugMark」的商標。這一商標符合「全球可持續標準聯盟」(Internation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reditation and Labeling Alliance)的嚴格要求。申請的廠商還要遵守聯盟的「良好業務守則」, 包括保護環境和關顧員工(如提供合理工資和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等)。廠商要付認證費用,作為支持織善推行監督、視察工廠和開展兒童教育課程的經費。為杜絶冒牌貨,所有商標標籤都印有號碼,可以追查貨品的來源。
下一步,織善與入口商簽定協議,承諾祇入口印有其商標的貨品;而在歐美等銷售國,衹有領有特許經營牌照的入口商才能銷售其貨品。出口商按每塊地氈出口價的0.25%,入口商則按運貨價的1.75%作為特許經營費。
織善還發動全面的公關攻勢,通過講述當事人的故事來籌募資金,教育那些在不知不覺中延續了這種不公平現象的消費者,讓他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擁有改變整個地毯編織行業的力量。RugMark標籖保證了消費者購買的地毯,是在相對公平的工作條件,且沒有奴役兒童的條件下生產的。這個標籖代表著一個創新的解決童工方案,並把上、中、下游的企業連成一線,用商業的力量來解決社會問題。
培育兒童 建立社區
到2009年,織善商標的覆蓋佔整個進口地毯市場的3.8%,2013年達到5%。在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下滑,地毯市場一度萎縮,地毯從高價手工產品淪為廉價商品,製造商也來自織善過去沒有統計記錄的國家。織善順應巿場趨勢,和美國大型平價超市Target簽下了協議銷售廉價地毯,並同時擴大其在印度的覆蓋面。到現在,印有 「織善」商標的地氈出售了一千一百萬塊。
Goodweave織善的兒童教育中心
兒童獲救後,織善會為他們尋回家人,令一家團聚,並讓這些孩子在織善的教育和復康中心,接受教育,獲得一技之長。中心還在數百條鄉村提供健康診所日、間照顧中心、成人識字班工、人健康和培訓課程等,協助它們成為強大和可持續發展的社區,逐步根絕跨代貧窮。
過去三十多年來,透過織善和國際間的努力,地氈廠的童工數目已下降了75%。在印度,織善已拯救了3600名兒童,最小的只有5歲;並防止了更多的兒童淪為童工。薩凱西現在致力拯救被賣作童養媳的女孩,將同樣的模式引入尼泊爾的磚塊製造行業。
為表揚他在保護兒童權益方面的傑出貢獻,薩凱西於2014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織善現在以華盛頓為總部,主要在阿富汗、印度和尼泊爾等國家活動。
作者為仁人學社創辦人和副主席
Ryyy1515@gmail.com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