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9 16:39:16

讓人口數字和夥伴合作規劃香港的安老服務

  上星期我有份參與策劃,由擇善基金會主辦的「持續創效惠長者: 慈善基金和公私營合作研討會」,一連兩天在灣仔舉行,演講嘉賓是行內重量級人物包括安老事務事員委員會主席陳章明教授、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羅致光副教授、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而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總監林一星教授、香港城市大學「火焰計劃」執行總監馬錦華則以大會籌備委員身分擔任討論環節主持,我則以老本行技倆擔任大會主持。

 

  來自私營、家族或商界基金的參加者佔了三成以上,其餘是非政府機構、社會服務機構或社會企業等的營辦者,另外也有學者,而最令我喜出望外的是,超過十位來自社會福利署主理安老事務的官員出現。

 

  一般政府官員通常是做剪綵嘉賓,不願意花更多時間聆聽這些研討會,但這次在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安老服務)彭潔玲鼓勵下,整隊同事一起出席,她們花了整個下午來細聽分享,而社會福利署副署長(服務)林嘉泰亦是參與討論的嘉賓之一,另外還有房屋協會總經理(長者服務)張滿華、利希慎基金總裁何宗慈等等,有參加者說我們的演講者名單很有說服力,給大家很多有用資料和思考靈感。

 

  或許,應對人口老化談「退休保障」的同時,我們實在需要更多的資料分享、數字分析,更多有建設性對話和更多促進坐言起行的氛圍,作為社會創業者,我當然希望盡力把我在無障礙交通以至無障礙生活的創新服務經驗,為大家帶來新想像、新方向。談起人口老化,傳統「慈善施予」思維模式已漸漸地起變化,因為數字清楚說明,未來的長者背景跟現時的很不一樣,若再不及時發展適合他們的服務,只會造成更多社會問題、浪費更多社會資源。

 

波士頓組織力很強的Grammy’s Gang支援癌症患者及家庭,不少長者也做志願者助人也助己充實生活。

 

  張亮分享說,根據數字,到二零四零年,即二十五年之後,香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有百分之二十一是中學以上畢業,因此他們需要的服務、退休後的生活模式,跟現時同齡的長者很不一樣,長者的角色將由「接收者」變成「參與者」。人若有健康管理可以活得更長壽,張亮以數據分析進一步說明,及早介入健康管理,長者能延緩身體殘障比率大增,即對社會資源的依賴亦大大減少。賽馬會根據研究分析,鎖定未來慈善項目的三大方向: 安老、體育和年青人,呼籲有興趣發展這三大方向的服務機構申請資助,亦開放和其他基金合作的空間。

  

  第二天的研討會設有工作坊,由李國賢長者基金和博愛醫院分別分享推行初期認知障礙症預防服務和利用發展商捐地建立安老院舍的寶貴經驗,參加者需要參與討論和提出建議,希望可以帶來更多經驗交流。最後,大會設有兩條觀察路線,讓參加者親自探訪四間創新的安老服務項目,由利希慎基金贊助的鑽的休娛2.0也是行程之一,有參加者說「鑽的的營運模式是真正的社會企業」,令她很深印象。我們多年來自負盈虧營運鑽的,用創新服務來持續發展,看來也為慈善界帶來頗大的思想衝擊,如何更好好運用資源,加強跨界別合作,整合和創造不一樣的安老服務,相信有更多潛在的可能。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