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兆逝世 回顧股壇教父傳奇一生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香港證券史。」香港首任聯交所主席,人稱「股壇教父」的李福兆,因胃癌復發上周六(本月27日)在港病逝,享年八十五歲。李福兆的生平雖有爭議,但他當年力促「四會合併」及創辦聯交所,推動香港成為金融中心功不可沒。
當年力促「四會合併」及創辦聯交所,推動香港成為金融中心李福兆功不可沒 (資料圖片)
「不要與股票談戀愛」成股壇金句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李福兆「他的一生,就是一部香港證券史。」對於年輕股民來說,李福兆的名字可能較為陌生,比較資深股民可能會記得1987年環球大股災,當時他以聯交所主席身分,決定停市四天。其實, 李福兆是60年代尾打破交易所襲斷的主導人物。李氏口中的:「不要與股票談戀愛。」亦成了股壇金句。
回看歷史,早年只有香港證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稱「香港會」。而且經紀都需要是「香港會」會員,人數只限60個,其地位猶如世襲貴族制,華人有錢都難擠身其中。
1946年起,戰後世界經濟復甦,加上滬資的流入,造成3年時間的股市小興旺。到50年代未,香港工業起飛,地產步入興旺,帶動了股市的繁榮。
香港聯交所出版一本名為《SHARES IN HONGKONG》的紀念冊,展示香港開埠以來證券業的歷程,當中指李福兆17歲進入香港大學就讀一年後,便隨身攜帶5萬美元飛到美國,並在俄亥俄州威丁堡大學完成工商碩士課程,然後他飛到英國考取專業資格,1958年回港時,已是註冊會計師。
到1965 年初,股市牛氣沖天, 許多銀行大量貸款給地產商,甚至自己也傾資投入地產,然而危機也由此而埋下。結果明德銀號破產引發全港性的擠提風潮,銀行大批拋售所持股票套現自救,導致股市暴跌。1966年內地文革,股市蕭條。1967年暴動,股民瘋狂拋售股票,香港股票交易所兩次停牌約兩周,以阻股市崩潰。熊市一直持續到1969年。
當時香港的證券交易所「香港會」由洋人主事,該所規定的上市條件極為嚴格,大規模華資公司的上市申請亦被拒之門外。同時,散戶買賣股票亦十分不便,往往成為大亨的「提款機」。
創立遠東交易所 破洋人壟斷
1969年12月17日,李福兆等人合組的遠東交易所,打破洋人壟斷局面。李福兆開創了香港股市的新紀元。遠東交易所開市首年,成交額只佔全港總成交額的10%,1970年上升到49%,1971年高達6成--超出香港會的成交額。
遠東會的成功,推動了金銀貿易場成立金銀證券交易所。「金銀會」於1971年3月15日開業,主席為胡漢輝。胡氏是職業記者出身,戰後開設利昌金號,在香港金市有金王之稱,名言為「金可買不可炒」。
未幾,金銀會的證券成交額漸漸超過香港會,僅次於遠東會。1972年1月5日,九龍證券交易所開張營業。九龍會是四會中規模最小的一間,通過九龍會上市的公司大多是小公司。
自此香港證券業由一會獨大變「四會」分立,不少素質較高,而又被香港會拒之門外的華資公司得以上市集資。僅一年多時間,新上市公司達60間。李福兆、胡漢輝等華人金融家為證券市場帶來活力,同時,怡和引入怡富(Jardine Fleming),嘉道理家族與渣打銀行合作引入寶源(Schroder& Chartered),匯豐成立獲多利(Wardley)。香港股市變得朝氣勃勃。
然而,四會競爭之下,卻導致惡果,大量上市公司的素質下降。上市公司魚龍混雜,部分股價飆升到與公司實績完全脫離的狀況,成為「四會合併」及創辦聯交所的伏線。
促成四會合併 停市四日受爭議
1973年的大股災,導致1974年新上市公司僅4間,股市到1975年才恢復元氣。1978年中國提出搞改革開放。投資者信心加強,股市大旺,外國公司紛紛來港設點,資本大量流入,股市趨向國際化。香港經濟增長率高達12%。
李福兆認為四會各自為政,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遂與金銀會主席胡漢輝商議「四會合併」,胡氏大力支持,他們的建議正與港府的設想合拍。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註冊成立,胡漢輝任主席。聯交所的成立,成為四會的平台,改善了四會競爭導致上市公司參差不齊、各會報價混亂的局面。聯交所以電腦交易取代過去公開叫價上牌的傳統方式,每宗交易的時間、買賣雙方的身份均儲存於電腦,有案可查,便於政府監管。
可是,胡漢輝在例行的健康檢查中發現癌症,並赴美治療。1983年,李福兆接替治療中的胡漢輝,就任聯交所主席。1985年,胡漢輝不治離世,未能親睹四會合併而來的聯交所開幕。
李氏其後促成四會正式合併為一間聯合交易所,他更當選為首任主席。不過,他在87股災期間,作出香港「停市四日」的決定,為全世界首創,復市後港股大跌三分之一,其決定至今仍備受爭議。
李福兆在88年因收受利益,遭廉署拘控 (網上圖片)
李福兆在88年因收受利益遭廉署拘控,被判入獄四年,放監後主要定居泰國,李福兆最近一次在港公開亮相,為去年回港出席證券商協會三十三周年晚宴。
撰文: 王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