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救市#今日焦點股
2018-07-26

改革加快 市場日大 醫藥股望逆流再上

  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叫好叫座,劇情講述的醫療問題,引發民眾熱烈討論,甚至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因此親自作出批示,要求相關部門加快落實改革。

 

  醫藥股價今年因受惠國策而水漲船高,隨著藥物市場規模愈來愈大,政策的規管變得透明,加上藥廠積極研發新藥,相信醫藥板塊下半年繼續受市場憧憬。

 

(CNS資料圖片)

 

最新消息:毋懼貿戰 成避風港

 

  中美兩國貿易摩擦始於第二季,遠離風眼的醫藥股成了資金避難所,多隻股份年內先後創上市新高,由於未受地緣政治影響,各家企業都繼續大力拓展業務。

 

  新晉藍籌石藥集團(01093)公布,與上海君實生物醫藥訂立產品合作開發及戰略合作協議,前者將支付總額最多1.5億元(人民幣.下同),與君實臨床開發,註冊及商業化用於治療乳腺癌的聯合用藥組合。

 

  另一龍頭國藥控股(01099),前周三(11日)擬以總代價51.08億元,收購母公司醫療器械分銷業務60%股權,公司將以發行2.05億股內資股(每股24.97元,折合約29.59港元)的方式來支付,公司指收購將有助進一步擴大在醫療器械領域的競爭力,並可與現有的全國分銷網絡實現互補和融合,屬未來整體戰略的重要部分。

 

  生物科技股金斯瑞(01548)宣布,計劃投資7,500萬美元,在鎮江市建立生物藥臨床樣品及商業化產品生產中心,滿足國內外客戶臨床樣品生產等需求。而東陽光藥(01558)前周二(10日)亦公布關連交易,公司向廣東東陽光藥業收購資產,涉及多種產品的技術訣竅、生產及上市批文的擁有權及銷售權。

 

重點:

 

 ‧醫藥股未受中美貿易戰影響,股價造好,多家企業大力拓展業務

 ‧內地賣座電影引起社會熱話,關注醫療及藥品改革問題,當局隨即推出新政策

 ‧抗腫瘤藥市場規模龐大,內地藥企研發新藥投入遠比外國企業為低,或要專注「me-too」 藥的發展

 

行業概況:me-too藥成增長動力

 

  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6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1.9%,總結上半年,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升2%,當中醫療保健類別上半年的消費價格,按年上升5.5%,跑贏整體價格。國家統計局亦公布,今年首五個月,醫藥製造業收入已突破1萬億元,按年增長13.7%,利潤總額達1,232億元,同比有13.2%升幅,兩項數字反映醫藥行業價量齊升,依然有強大的增長空間。

 

抗腫瘤藥規模日增

 

  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掀起社會一陣熱議。戲中主角需要從印度走私治療白血病的仿製藥回國販賣,以協助因價格高昂而未能負擔藥物開支的病患者,卻被指賣「假藥」,其走私行為正好說中內地「看病難,吃藥貴」的老問題,亦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要開腔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醫療改革。

 

  李克強也表明,將加快境外上市新藥審批,落實抗癌藥降價措施,強化短缺藥供應保障,又計劃開展國家藥品集中採購試點,實現藥價明顯降低。至最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接受藥品境外臨床試驗數據的技術指導原則》,對境外臨床試驗數據接受要求等提供明確準則。市場人士指,政策發布有助加快境外藥品在中國上市,屆時對本土製藥企業是好是壞,仍未可料。

 

  國元證券數據指,內地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見圖一),由10年前不足300億元,去年已增至逾1,26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逾15%,而仍未有停步勢頭。現時中生製藥(01177)、綠葉製藥(02186)、復星醫藥(02196)及藥明生物(02269)等大企業,均開拓抗腫瘤藥業務,可以預期這塊餅只會愈做愈大,加上國策支持下,有望率先受惠。

 

 

  然而,相比其他跨國藥廠,內地在研發新藥的競爭力暫時仍稍遜一籌。現時內地藥廠多以生產仿製藥為主,但質量一直備受質疑,但若要研發原型藥或創新藥,又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和時間,去年全球五大藥廠研發投入資金高達440億美元,但內地五大藥企研發總和僅7億美元,可見內地並不太重視研製新藥。那麼,增長點會在那?

 

  近年盛行的「me-too」藥或許會成為增長動力,企業通過有專利權保護的新藥,從中找尋不受專利保護的,而又相類似的化學結構,以達至藥效與原藥物相若,甚至有突破性的藥物。好處是研發成本較少,需時也比研發新藥為短,價格會比進口藥便宜,符合現階段企業急攻爭取市場的形勢;惟壞處是,原型藥始終要依賴進口,研製創新藥的企業又不多,面對個別病症,內地藥品或難有還擊之力。

 

個股追蹤:李氏大藥廠望再創佳績

 

  醫藥股的估值水平相當分化,招牌掛住免疫療法的生物科技股,輕易獲得過百倍估值,成為醫藥板塊的神股,其次是專門研發和生產創新專利藥的藥股,市場也願意付出30多倍的市盈率,其他三四線的醫藥股,可能只有20倍或以下的估值。

 

  李氏大藥廠(00950)有從事自主研發的專利產品業務,也有取得外國藥品獨家代理及銷售權的引進產品業務。按2017年業績計,來自專利和引進產品的收入佔比分別為46%及54%;經營利潤方面,兩者佔比則為66.9%及33.1%,反映專利產品的賺錢能力明顯強得多。然而,單看估值,公司似乎尚未獲得市場完全認同;彭博綜合預測,今明兩年市盈率約20.6倍和18.4倍,相當於僅獲得三線頭、二線尾的估值。

 

待名星新藥增收入

 

  查實,公司要升呢,終須投市場所好,要不就是進一步擴大自主研發藥物的規模,又或是業績有意外驚喜。先看其自專利產品業務,目前公司已上市的專利產品共有四款,包括「尤靖安」、「立邁青」、「速樂涓」和「睿保特」,去年整體專利產品的收入微升5.5%,據管理層稱治療角膜潰瘍的「睿保特」增長強勁,彌補了「速樂涓」銷售遜預期的影響,而至今年首季「睿保特」銷售更錄得180%的按年增幅,其餘專利產品的增速也在20%以上。

 

  李氏大藥廠近月頻頻公布新藥情況,例如用於治療爆發性癌痛的「芬太尼」,獲藥監局批准進行研發;治療乾眼症的環孢霉素A眼凝膠進入了2期臨床研究;抗腫瘤藥物「吉馬替康」也獲准進行臨床測試。

 

  資料顯示,李氏大藥廠有超過50個在研項目。京華山一預期有8個項目已接近上市,其中6個取得了生產許可,料最快能在下半年推出市場;以「Sancuso」為例,主要用於預防化療患者所出現的嘔吐症狀,該行估計這藥的高峰銷售額可達近1億元。

 

  不過,新藥由測試至上市隨時要經年累月,更不一定會成功,就如康哲藥業(00867)大股東投資研發的新藥,也曾在一片看好的情況下,宣布臨床試驗失敗。可想而知,投資新藥的風險甚高,因此新藥一日未面世,市場普遍不會預期太大。目前看來,投資者仍在等待李氏大藥廠能夠出產一隻明星新藥,令整體收入提升至另一台階。

 

  質變未有分曉,量變相對容易。公司首季業績總算見得下人,期內的收入增加24.6%,至2.82億港元,乃近3年來首見增幅在20%以上,純利按年上升51.3%,表現拍得住一二線藥股表現。除了專利產品的貢獻,來自「瑞莫杜林」、「菲普利」和「再寧平」等引進產品的收入分別有120.3%、72.2%及65.5%的增長。換言之,假如全年能夠再續佳績,就算估值水平不變,股價也有條件造好。

 

轉載自《iMONEY智富雜誌》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最新專題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