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周大福:本港零售已觸底 有信心今年業績較去年理想(有片)
本港零售銷售數字連跌24個月後首現回升,2月零售額按年上升30%,就連自封關以來一直暗淡失色的奢侈品市道,今年首兩個月亦終現升幅。周大福(01929)董事總經理(企業及港澳與海外事務)黃紹基接受《經濟通通訊社》訪問時表示,儘管本港零售仍未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但本地消費漸現曙光,相信零售市道已觸底,有信心今年業績會較去年理想,惟實際表現仍需視乎通關時間表。
截至3月底止三個月(第四財季),周大福港澳及其他市場營業額按年升46.6%,佔總營業額9.7%,同店銷售升31.2%;至於內地市場營業額更按年大增1.74倍,佔總營業額逾九成,同店銷售亦大升1.41倍。
黃紹基表示,由於疫情導致比較基數低,上季兩大巿場的零售值及同店銷售均按年急升。不過在剔除基數效應後,香港市場營業額按季仍有改善,反映香港本土消費已沉底,但在缺少國內及東南亞等遊客下,要恢復集團過往的零售業績仍需依賴通關,「我覺得未夠,最重要是通關、互聯互通才能夠回復我們應有的表現,但相信今年有機會好過去年」。
香港仍有減舖需要 長遠看好內地市場
事實上,近年來周大福生意重心已逐步轉向內地市場,上季集團在中國淨增加150個零售點,全財年累計淨開設751個零售點,截至今年3月底,中國內地零售點總數為4452間;相反港澳市場則淨關閉5間零售店,香港店舖總數減至82間。
黃紹基料本港零售市道已觸底,相信周大福今年業績較為理想。 (Alex攝)
他指,香港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店舖需要續租,但過去一、兩年租金減幅都相當大,因此今年整體平均租金減幅已收窄;就現時整體來說,香港市場仍有減舖的需要,尤其是位於尖沙嘴、銅鑼灣等遊客區的店舖,但若然部分民生區成本計到數的話,不排除會開新分店,惟整體而言不會有大規模的開店計劃。
他強調,集團自1988年進軍內地市場,開始進行零售網絡的布局,長遠一定是看好中國市場,坦言毋須對國內成為集團收入主力感到驚奇,「中國有14億人口,地大物博,從長遠來看一定會好過香港,國內的佔比多過香港是必然的趨勢」。
內地電子化發展迅速 積極投入創新科技及應用貼近市場需求
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演變,先後首創「四條九金」及珠寶首飾「一口價」政策的周大福,早已將「創新」植入公司文化。在面對日益強大的新世代消費新力軍,周大福將市場發展重心放在中國皆因當地接受創新的理念及工具均比香港走得更前。
周大福K11 MUSEA體驗店為首家引入雲櫃台的分店,讓消費者現場自己去探索產品。(相片由周大福提供)
黃紹基認為,在中國政府主導下,內地電子化發展迅速,近五年間很多企業如電商、社交媒體等發展特別蓬勃,加上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銷售及購物場景等事情皆以嶄新的模式進行,而做生意的要訣除造好產品之外,還要去研究及貼近受眾客人的需要。
未來業務線上線下同步將成常態 現是香港零售業調整的好契機
「我們在國內做電商都有十年了,由2010年開始在阿里巴巴的淘寶,後來就是天貓和京東」。他指,以往購買場景只得單一線下實體店,但在新零售推動下,慢慢增添線上場景,即是電商,惟過去電商亦是單向,即商家將產品放上虛擬貨架後,消費者再找尋其貨品,但現時已演變成線上到線下(O2O)全渠道銷售。
他坦言,周大福積極投入研發創新科技及應用,包括在實體店中設立「雲櫃台」,讓消費者現場自己去探索產品、引入直播銷售等,而第四財季中國電子商務及O2O相關零售值亦按年飆增近2.7倍,銷量增加逾一倍,佔內地營業額約7.8%。「我覺得業務線上線下同步將是未來的常態,如果只做線上,你就會不夠深入,這是互補,所以任何時間產品服務、消費者體驗、認知和認可都不會分線上或線下。」
對於有分析認為,在內地競爭及刺激內需等因素,香港對內地遊客的吸引力已大減,即使通關本港零售業都難回復以往的高峰。黃紹基強調,儘管集團現時很多資源都會集中在國內,但香港仍是周大福的總部,不會放棄香港市場,加上香港仍擁有免稅自由港、多元化飲食及文化等優勢,並不擔心通關後遊客不再的情況。惟他認為,現時是個良好的契機讓香港零售業去調整,包括需更加注重客戶體驗、追上內地創新科技的步伐、保持特色及信譽。
撰文:經濟通記者黃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