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首個原藉安葬文化保育展覽 見證華人跨地域喪葬傳統
人去世後「落葉歸根」、回鄉下葬是華人重要的傳統觀念,無論身在哪裡,身故後總想運回祖家安葬,得到後人香火的供奉。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香港東華三院秉承死者為大的華人喪葬傳統,為全球華人提供超越宗族和地域界限的原籍安葬服務,協助數以十萬計客死異鄉的華人還鄉安葬,達成魂歸故土的夙願。
東華保留了獨一無二的法定古蹟東華義莊、原籍安葬服務的文物和數萬頁的歷史檔案,印證昔日香港及東華肩負轉運全球華人棺骨回鄉的樞紐角色。近日,由東華三院主辦,香港歷史博物館協辦的《落葉歸根⸺東華三院原籍安葬服務與文化遺產保育》展覽正式開幕。展期由6月12日至8月19日,市民可以透過展覽親身見證這段重要歷史的文物和文獻,從中了解相關歷史及其文化遺產的保育。
4大主題展示珍貴藏品
東華三院主席鄧明慧女士在開幕儀式上致辭,首先感謝香港歷史博物館在緊密的檔期中借出大堂部分位置,使展覽得以成事。她表示展覽由4個主題劃分,以不同的展品及多媒體項目展示各主題的中心思想,當中不少東華三院的藏品更是首次展出。她又特別介紹展廳外牆的仿製壁畫是由藝術家黃鼎豐先生於2019年為紀念東華義莊成立120周年所創作。原畫繪於東華義莊,以一棵橫臥的大樹為主軸,描繪華人千山萬水、離鄉別井到最後落葉歸根的過程,壯觀之餘,更是意義深遠。
東華三院鄧明慧主席、香港歷史博物館張銳森總館長、東華三院董事局成員及一眾嘉賓在展覽開幕儀式上合照
嘉賓一同參觀展覽,當中不少東華三院的藏品是首次展出
首次原藉安葬展覽主題
華人出洋謀生歷史悠久,19世紀前以東南亞為主,直到19世紀中葉,中國內部、全球的政治、經濟及社會變化,促使大批華人為改善生活離鄉別井到外謀生,當中有人衣錦榮歸,亦有人不幸客死異鄉。是次為東華三院首次在本地以原藉安葬為展覽主題,展示原籍安葬服務相關文物和文獻,向下一代傳承當中的中華文化及人文精神。
中國鎮江關監督公署批出的棺木護照,1934年9月18日,東華三院藏品
除了海外歸葬者,東華亦不時接收內地起運的棺骨。護照的擁有者是廣東新會人,旅居鎮江(今江蘇省鎮江市),去世後棺骨順水路途經香港,再由東華協助運返原籍長埋。
為外地身故華人提供至善安排
東華三院源於1870年依法例成立的東華醫院,早在東華醫院創立之初已訂立「義莊規條」,說明醫院提供暫存棺骨的服務。1875年,東華接辦文武廟的牛房義莊。1899年,政府批准東華醫院於香港島西面建立新的義莊,名為東華義莊,為本地及海外各地華人提供暫時停放棺骨、等待下葬的服務。海外華人去世後會在墳場下葬,數年後由華人組織「起骨」遷葬,如安排先人經香港返回故鄉,一般以「骨殖箱」盛載運回香港東華義莊,再運回家郷,由家人下葬。
東華有一套嚴謹程序處理棺骨暫存義莊,從接到收請求、委託長生店,到安排棺骨進出義莊,均有明確的步驟及文件紀錄,確保每一位先友均得妥善安排。東華三院本著對亡者關顧的宗旨,為在外地身故華人提供原籍安葬服務,讓生前因遠離家人和經歷至苦的華人,死後亦得到至善的安排。東華義莊是這項服務的中轉站,成就一個以香港及東華善業為中心的寰球慈善網絡。
有形文化資產 - 東華義莊
東華義莊早年空間不足,加上受天災破壞結構,曾先後多次進行維修及擴建。二次大戰後,東華董事局遂於1947年斥資4萬多元全面修葺義莊。
東華義莊修葺概略木牌,1948年,東華三院藏品
因時局變遷,東華三院為全球華人提供大規模的原籍安葬服務於20世紀中劃上句號。東華於2002年撥款超過1,000萬元全面修復東華義莊,為原籍安葬服務的歷史保留有形可見的建築遺產,東華義莊更於2020年成為法定古蹟,至今仍提供棺骨和骨灰暫存服務。相關的文獻則保存於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見證東華協助華人落葉歸根的歷史及傳承箇中傳統文化和精神。
想了解義莊背後的歷史軌跡,平日甚少對外開放的東華義莊將於2024年7月6日開放予報名人士參觀,讓大家見證一段跨越時間和地域界限的華人原籍安葬傳統。
活動詳情:
「落葉歸根⸺東華三院原籍安葬服務與文化遺產保育」展覽
2024年6月12日至8月19日
香港歷史博物館一樓大堂
免費參觀
東華義莊導賞團(名額:40人)
2024年7月6日(星期六)
上午10時 至 中午12時
薄扶林大口環道9號東華義莊
免費參加
詳情及報名: https://rho.tungwah.org.hk/tc